对话,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会给课堂带来预设之外的问题,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以至对学生个性的接纳,并积极引导,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如我上作文课的一个对话片段:
生1:我的父亲四十出头,两道浓眉下嵌着两只眼睛,挺着一个高高的鼻梁。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好。
师:是好,用词生动,但未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
生1:我的父亲确实是这种形象,我不同意老师的观点。
师:你说的要表现父亲的什么个性特征?
生1:(明白过来)是的,个性不鲜明,那怎么去改呢?
师:我们的父母为子女,为建设新农村,奉献青春,他们的优秀品质一定会在相貌上表现出来。(www.xing528.com)
生1:(思索了一会儿)浓浓的眉毛下面嵌着一双含笑的眼睛,虽不大,但挺有精神;薄薄的嘴唇,卧在高高的鼻梁下,经常开着,不是说就是笑。
师:有新意,有个性。
生2:(突然提出请求)我知道了,不妨让我们在你批语的基础上自改一次,我一定改得好。(很自信)
接着全班同学的呼声越来越大,我临场调整了课堂设计,并欣然答应了同学们的请求。“只要你动了真情实感,细心观察,就会抓住人物那鲜明的特征。”我引导学生,同学们似乎豁然开朗了,平时怕写作文的一位同学居然把人物形象改得惟妙惟肖:“乡村水泥路上,我的父亲抡着大锤,那胳膊油亮亮,光闪闪,凸现出一块块肌肉来。”这一天,他在日记中写道:“这次改作文,让我找到了春天般的感觉。”
这一对话,激发了学生改作文的真情实感,调动起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从而领悟到作文的要领。这一认知和需求的生成,让学生的心灵得以自由舒展,让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始料不及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