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作文”概念最初由叶圣陶先生在其1961年发表于《文汇报》的一篇文章中明确提出。以游泳来比喻作文,认为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由此主张语文老师经常动笔,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步。教师“下水”的好处是可以深知作文的甘苦,使作文教学更具直观性、针对性,并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大多数师生认为教师下水作文是有利于教学的,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着以下困难和不足之处:
1.由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负担重,实践操作中有畏难情绪等原因,能自己着手写作文的教师并不多。能不惜时间精力,创作出极具示范意义的优秀下水作文的更少。高三语文老师面临着更为繁重的高考备考指导工作,专门下水写作文的也不多。因此,高质量的下水作文教学并没有很好地被应用到高考备考实践中。
2.尽管如此,仍有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为此做了扎实的实践和研究,教学一线的教师们一直在尝试将下水作文应用到高考作文备考指导中。如我校谷朋利老师在已出版的著作《高中作文18讲》中收录了其大量的下水作文,并结合详细的讲解,引导学生练习开篇、结尾、谋篇布局、文采提升等各方面的写作技能,对学生作文素养的形成、应考能力的提升都有极大的帮助。其他语文教师也在作文教学中纷纷借鉴,但是在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学生写作文兴趣不高,只能学到形式,不能触发写作灵感,从而只形成生搬硬套的“灰色作文”,而非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绿色作文”。(www.xing528.com)
3.教师亲自“下水”为文,是为了体味其中甘苦,破解成文时的过程性问题,以期起到具体的示范引导作用。但有时会引导不当,使教师作文成了学生机械模仿之作,就会反成学生思维发展的桎梏,只能给予学生“点石成金”之“金”而不能帮学生真正掌握成文要领,提高作文素养。
无论是下水作文的形成还是其对学生的示范引导意义的实现,都还面临着一定问题,导致现存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师生写作的内在驱动力均有不足,无法将鲜活有力的生命思考融入日常教育,未能让丰富多样的专业积累与运用成为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