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斌
2016年11月4—6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嘉峪关举办的“甘肃省第六届‘创新杯’初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同时观摩了其他选手的教学。特别是聆听了各位专家老师的精彩点评后,感触良多,收获颇丰。
本次大赛采用抽签的方式确定讲授内容,11月4日上午抽到讲授篇目为《阿房宫赋》,授课时间确定在6日上午10:05—10:45,回到住处开始备课。想到大赛的主题是“守正与创新”,我反复琢磨“守正”与“创新”这两个词眼,何为守正?何为创新?在紧张而有限的备课中思考得并不是很深入,对其中的思想精髓不甚明了。现在看来守正需要语文课堂教学返璞归真,是说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再是近些年来呈现的热闹非凡的场面,是一种表演或者说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晚会,学生们长期以来自觉不自觉地充当着演员的角色,抑或皮影艺人手中的皮影,而老师则扮演着导演的角色,学生们程式化的表现不过是为了迎合老师。或者说就如同孩童玩的超级玛丽一样,等待“小精灵”的是那个狡黠的老师早已设计好的一个又一个的陷阱,“小精灵”掉入陷阱是迟早的事。这样的课堂预设得多,生成得少。久而久之这些“小精灵”就如同海洋馆里会各种表演的海豚,虽然讨人喜欢,但它们却早已失去了属于它们自己的那份快乐,那种应有的生活。人生没有预案,生活需要学习,学习也是生活。生活需要创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需要创新,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执教者,因为各种因素在理解前人对作品解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时风格迥异。即便是教授同一篇作品,在不同时期也不尽相同,所以作为执教者的每一次授课都算是创新。但这种创新必须守住执教的底线,不走歪路,更不能走邪路,不能脱离甚至违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原则,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盖过内容。
我所执教的《阿房宫赋》是按照两课时进行预设的,讲授的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疏通文意,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文言现象。第二课时主要是鉴赏作品,在诵读、品读、研读的基础上了解赋这种体裁,并掌握作者在作品中成功运用的艺术手法以及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因为是教学比赛课,当时有诸多顾虑,所以设计了这样一个教案,如下: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诵读文本,体会文体特点。
3.感知形象并掌握本文描摹形象的手法。
4.了解作者观点,明确文章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情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重点
感知形象并掌握本文描摹形象的手法。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观点,明确写作目的,体会作者情怀。
教学构想
1.诵读文本,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品读文本,了解文体特点,感知形象。
3.研读文本,掌握本文描摹形象的手法。
4.分析作者观点,明确写作目的,体会作者情怀。
教学预设
一、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阿房宫赋》中,作者杜牧又是如何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他又有着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作品。(www.xing528.com)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强调字音、文言现象
四、解读文体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悟写志也。”“体悟写志”指赋的内容特征,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铺采摛文”指赋的形式特征,即注重铺叙,辞藻华美,浓墨重彩。另外,赋把散文的章法与诗歌的韵律结合在一起,句式长短错落,声韵和谐,多用排比和对偶。既适合铺陈事理,又保存了诗意。
五、品读文本,感知形象
1.学生齐读作品,注意体会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感知作品形象。
2.教师范读第一段。
3.学生齐读第一段,个别学生朗读第二段,明确作者在前两段中具体描写的对象,概括阿房宫建筑及宫人生活的特点。
六、研读文本,掌握手法
1.讨论交流: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突出形象特点的?
2.学生展示。
七、继续研读,分析作者观点、写作目的及作者情怀
1.学生齐读第三段,注意体会铺排的特点。
2.作者使用铺排的作用是什么呢?
3.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了,最终如何解决?用原文作答。
4.联系创作背景,分析:作者在全篇用了大量笔墨描摹阿房宫,从而突出阿房宫建筑的雄伟壮丽和宫人生活骄奢淫逸的特点,其目的是什么?
5.作者为什么要讽喻,警示统治者?从而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6.作品延伸
7.小结:铺采摛文,体悟写志。文赋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结果,本文是开创文赋先声的优秀作品。
八、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模仿本文,写一篇描写学校建筑及学习生活的短文。
(此课荣获“甘肃省第六届‘创新杯’初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高中组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