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次讲授
在课堂上,先给学生分配整理的任务和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几个同学互相分享对这几个图的认识、表面积和体积知识的掌握,没说全的互相补充.再互相商量一下,你们组准备用什么方法对这个知识进行整理.(可以参考教材88 页的5 这个表格或老师的课件,也可以自己整理.)
小组内由小组长安排人员执笔,其他人员分享合作一起完成.
在整理复习过程中,要想想小组组员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容易混淆、哪些知识还比较薄弱、哪些地方还觉得困惑,并记录下来.
一节课试上下来,组里四个人,只有组长是主动学习的,他不仅自己动手执笔,同时也是他来向全班同学汇报.也就是说,这个任务的分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组员之间只有个别学生在积极的分享,最终将一个组的任务,变成了这个组少数人的任务,全班同学的分享交流,变成了几个人的分享汇报.同时由于每个小组都要整理四个立体图形的三个方面的知识,课堂上的时间就存在了问题,学生整理的时间就占用了课堂一半的时间,再加上分享交流,几乎就没有时间完成练习了.因此这堂课学生虽然理清知识结构,建立了复习方法,但是后面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对于学生后面的知识应用的提升都没有做到,也没时间做到了.
2.再次讲授
第二次修改设计是这样的:情景引入课题后,接着说明我们要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课前我们已经对小组做了分工,让组长来抽签决定自己小组的整理任务.这次我就不再让每个小组同时整理这四个立体图形,而是在他们抽的任务单上说明一个小组只整理一个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
比如,一组的任务是:(www.xing528.com)
(1)整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
(2)整理要求是:简明扼要,形式不限,要体现自己小组的特色.
(3)每个成员都要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献计献策.(每个成员至少要分享2 至3 个知识点.)
在这个任务单上的这三个要求,不仅给定了知识目标,还给定了策略方法的选择,同时又对成员有了情感上的提升.这样就由原来的目标比较大,变得可以具体操作了,同时还可以节省时间,让分享变得更充分,也有了让学生应用提升的时间和空间.
在具体合作的时候,组长根据拿到的任务进行再分配,再明确:具体由谁来执笔整理?
小组成员互相商量准备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来整理?由谁来分享和交流?
成员在分享和交流时,其余的成员要注意听听他是否把整理的知识分享全面了,如果没有,可以由其他的成员来补充.当小组内补充过后,全班其余的同学再一次来补充,或者提出他的质疑.当有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再实时的追问:有同学愿意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就这样,课堂上每个成员都参与到了其中.合作的时候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在分享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组整理的知识上的错误,比如,把长方体的棱长说成边长,长方体说成长方形,体积的计算方法就成了边长乘以边长乘以边长.这时,我就问,对于这组整理的知识你有什么要纠正的吗?你还有要补充的吗?学生纷纷起来回答,对于这些比较明显的错误,可以不怎么动脑筋就能纠正的,我就实时的抽平时成绩差的、不爱回答问题的、胆小的学生来回答,并且给以鼓励,这部分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自己的价值,那么对于今后的学习,老师都这样,那这部分学生就会慢慢改变,学习变得主动、积极了.同时学生在分享过程中,知识不断得到完善,学生也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最后,老师再和同学们一起来回顾,我们刚才整理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是按什么顺序整理的?整理的方式有哪些?这些方式你比较喜欢哪一种?那在今后的整理和复习中,你就可以用上这样的方式来整理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