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简单问题入手,理解找次品的含义,并用直观方式清晰地表达推理过程.
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很少接触“找次品”问题,没有相关的学习与生活经验.而教材中的“次品”与日常生活中提到的“次品”有所不同:它指从外表看完全相同的零件,其中重一些或轻一些的那一个就是“次品”.首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充分理解题意,理解“找次品”的意思,了解“正品”“次品”的含义,丰富生活经验.其次,可以从2 个零件开始,其中有1 个较重的次品,只要把2 个零件放在天平两端,天平一定不平衡;接着3个零件中有1 个较重的次品,任意取2 个放在天平两端,天平有可能是平衡的,也有可能是不平衡的.非常重要的一点,这里所指的天平并不是一架实物天平,而是利用天平平衡原理抽象出的数学化形式的天平,借助它进行逻辑推理.说理时,引导学生尽量用规范的语言“如果天平平衡……如果天平不平衡……”来表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推导的过程用直观图或流程图辅以文字说明来记录和推导,这一点尤其重要.
(2)充分经历“比较—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理解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理解的难点,这里要让学生理解“能保证”是指每一种可能的情况都要考虑,“至少”就是指在保证一定能找出次品的各种方法中称量次数最少的那种方案.找次品的最优策略有两个要点: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3 份,二是尽量平均分.教学时从“8 个”的情形开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将推理过程用直观图清晰、简洁地表示出来,然后将找次品的不同方案记录下来.从8 个零件中找次品,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平均分成两份(4,4),但会发现运用这种分组方法称的次数不是最少的,分成3 份(3,3,2)的方法才能使称的次数最少.使学生体会到只有将次品确定在更小的范围内,称的次数才会更少.有了在8 个零件中找次品的经验,接下来处理在9 个零件中找次品的问题时,受天平平衡原理的暗示,学生会自然想到(4,4,1)和(3,3,3)的分法.把两种方案进行对比,感受到分成3 份的情况中,平均分的方法称的次数最少.如果不能平均分呢?再去研究在8 个零件中找次品的最少次数,会发现尽可能平均分可以使称的次数最少.最后将此规律应用于10 个、11 个零件的情形加以验证.层层递进,逐渐感知理解找次品的最优策略.(www.xing528.com)
(3)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说”的训练,初步感受“化归”思想.
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找次品的问题,在练习中要对学生进行分层要求.在找次品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借助直观学具推理、用直观图或流程图直接推理、用口头叙述.让学生多“说过程”,通过说体会到“尽可能将待测物品平均分成三份”的最优策略,培养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有了例题的学习经验,学生在练习时就可以直接利用前面已有的结论.
本节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于,学情把握不准,准备不充分.学生未真正理解小组探究的表格,在小组合作时,各自都填入自己的分法和推理结果,导致交流时出现混乱不清.再次执教时,修改表格后,效果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