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舍弃这些背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司空见惯的做法.这种做法常常使学生感到茫然,丢掉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极好机会.由于概念本身具有的严密性、抽象性和明确规定性,传统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精确性,在方式上以“告诉”为主让学生“占有”新概念,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使思维产生依赖,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结合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生长点出发,引入概念.
利用小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比较熟悉的一些知识,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从而概括出新的概念.例如: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形成的过程解读.
(2)利用直观教学法,补充并深化数学概念.
如小学生认识“米”的概念时,首先通过观察米尺初步直观认识1 米有多长,接着将米尺与铅笔、身高、课桌面的长进行比较,进一步直观认识1 米的大约长度,然后让学生与同桌合作,用米尺量教室的长,这既是对米的概念的进一步强化,又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一次锻炼.
(3)化抽象为具体,强化数学概念.
在学习“体积”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将两个不同大小的石头扔到同样的圆柱水杯中,然后观察两个水杯水的高度来展现石头体积的大小.这样将抽象的体积概念就转变为了水具体的高度,对于尚未形成抽象思维方式的小学生来说就更容易掌握.(www.xing528.com)
(4)重视概念的应用以及解决数学和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对于梯形面积公式的灵活运用的解读.在学习了梯形的面积公式之后提出问题:要计算出梯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为此学生展开了讨论,最后学生认为是三个条件:上底、下底和高.接下来出示一个靠墙修篱笆的题,让学生思考,最后让学生认识到没上底、下底,只要有两者的和也是可以的,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必要条件和常用条件.
(5)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概念的含义.
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必要的,但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沿着观察、思考、理解、表达的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把大量感性材料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和现象的非本质的东西,抓住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因为是学生付出了脑力劳动而获取得到的,所以容易理解,记忆也牢固.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概念的教学”.一个数学教师,要把概念教学放到突出地位.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年龄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节好课它是有生命活力的,而这种生命活力来自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来自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而恰恰这就是我们的课堂所缺少的.在数学课中,一个有效的数学问题,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其实就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思想的升华、数学方法的渗透.“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所以,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的美,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