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与教学成绩平平的教师,他们的课堂指令有较大差异,其中指令有无体现完成相应任务的思维过程,十分凸显。在读题之后,大部分学生是对要点确认环节自动处理,并没有觉察停留,而题目解答的关键,往往是从这一步开始的。有经验的教师会在此处停留:“看完题目,你觉得最重要的是哪个词?”“哪几个信息被你发现了?”长此以往,学生审题时内心活动的标准也就建立起来了。如果每个环节坚持引导,并通过读看判断,也丰富了课堂学生学习反馈的判断依据,有利于教师对学情的把握。
其次,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目标指向,借助眼动理论,精确教学用语。比如,教学中经常需要学生进入一个情境。所谓进入情境,不外乎场景如在眼前,感受如同己出。前者,一般眼球向上,或构造环境,或回忆画面调动经验;后者,一般眼球向下,沉浸于情感之中。唯独眼球居中可能是个例外:除非这是一个由许多声响构成的情境,尤其需要听觉开发,否则眼球居中的状态,是很难进入情境体验的。
所以,教师在进行情境体验设计时,不妨对引导语稍作推敲,在“体验”“想象”的指令发出前,增加一个帮助学生实现“如何体验想象”的暗示,比如“请大家抬起头”“请大家眼球朝上,想象一下……”“请大家闭上眼睛”“请大家低下头”……
我们认为,落实到每节课,不同学科的不同任务都需要不同的思维过程,表现在眼球运动上,则呈现出不同的运动轨迹。虽然眼球运动轨迹是丰富的,但在思维的要害之处,大体是有共性的。(www.xing528.com)
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一节课学习任务所需的一般思维路径和眼球路径,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或其他设计的暗示驱动外,课前课后也可以借助类似眼保健操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眼球训练,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兴奋点”。事实上,由于生活体验不同,大部分人的眼球会更喜欢往几个方向走,而不乐意停留在某几个方向,此时,有意识的训练可以起到弥补思维路径盲点的作用。
(作者系“成为学习者”发起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