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所寄宿制私立初中,有一个男生只要一上几何课就睡觉,教师多次找他谈心也不起作用,他说几何就是学不会,再怎么努力也没用。这个男孩的父母离异,各自组建了新家庭,他现在随外公外婆生活,偶尔母亲回家看望。进入初二后,几何教师接任了这个班的班主任,这个男孩明显不接纳新班主任。教师安排班级事务时,他就故意在下面讲话。班主任多次尝试与他交流,但感觉他只是在面子上敷衍,很烦躁,过后还是照旧。一天刚上课,教师走进教室,他还在吃东西,教师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为什么总与老师对着干?”他居然说:“与你没什么好说的。”之后,班级的常规活动他就不参加了。班主任感觉自己很无能,“孩子把我当空气”。
这种情况当然不能贸然采取什么措施,尤其不能轻易激化矛盾。班主任首先需要做的是搞清楚这个男孩到底在想什么。怎么了解呢?我认为,最好先去问问其他教师,这个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表现是否也厌学,对其他学科教师是否也有对立情绪。如果他对其他学科教师的态度也是如此,那是一回事,若不是这样,那就要进一步了解。比如,他上语文课时态度比较积极,对教师态度也比较好,那就可以想办法侧面了解(直接问本人是不行的,因为已经产生对抗了,难以对话)其中原因。所谓侧面了解,可以通过其他教师,也可以通过他的好朋友进行了解。通过学生的朋友了解其心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因为学生对教师可以关闭心灵门窗,对同伴是不会的。这个学生有可能除了不善于学习几何(这种学生不少,在思维方式上可能存在问题)之外,还有其他原因,比如班主任以前曾经得罪过他,他对教师有误解,等等。找到问题所在,把扣解开,事情或许就会有转机。如果这个学生并非对班主任一个人如此态度,对其他学科教师也这样,那他就是一个问题学生,就更不能对他轻易采取措施了,需要更详细的了解和诊断,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问题学生有多种类型,要先大致估计一下该学生可能属于何种类型,然后再按一定的方向去调查。这与医生诊疗病人的思路一样。你去看病,说明病情之后,医生会让你去做某项检查,他一定是心里有个大致的方向,才能决定让你去做哪项检查、不做哪项检查。比如医生判断你不是糖尿病,他就不会让你去验血糖。可见,了解学生情况,应该是有针对性的,有假设的,有猜想的,不是盲目地乱问、乱打听。这方面,最能看出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www.xing528.com)
要读懂学生,确实有一些常见套路和技巧,但是记住这些死知识并不能保证就能很好地读懂学生,因为要读懂学生,需要具体分析,没有标准答案。你想了解一个学生,前提是先假设他可能在哪方面存在什么问题,这种假设的能力没有人能教你,只能靠自己悟。这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经验和智慧。比如上述例子中的那个学生,按照我的经验,他不大可能对其他教师也这样,他可能是对这位后来成为班主任的几何教师有什么成见或者过节。找到问题所在,就有希望解决,所以我才主张先去问问其他教师,再问问他的好朋友。换一个学生,换一个问题,我的调查研究的入口和方向可能就另当别论了。
我发现,有些教师一遇到问题就找家长、问家长,他也没问问自己,为什么非从家长入手?他一调查,发现学生是单亲家庭,就以为找到了原因所在,其实他什么也没弄明白。为什么单亲家庭的子女就一定会犯这种错误?为什么有那么多单亲家庭的子女不犯这类错误?他无法解释。他这样调查之后还是束手无策,或者采取的措施仍然与没调查之前一样盲目。俗话说,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话很对,但有个前提:你的调查应该是伴随思考的,有假设的,不是盲目的。没有思维含量的调查达不到读懂学生的目的,那种所谓调查得到的信息充其量只是一些印象和见闻,是信息的碎片,而不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