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种有效方法帮助教师更好读懂学生

四种有效方法帮助教师更好读懂学生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与孩子相处的岁月里,教师逐渐加深了对孩子的了解,了解了不少别人不知道的情况,这说明我们每个人都有读懂孩子的方法和能力。下面,我介绍几种读懂学生的方法。让情境复原,让思维还原,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读懂学生,“读”的过程渗透着个人的理解和创造,也可能会产生对他人的误解。搁置与放弃是还原真相、接近真理的前提,搁置与还原则是读懂学生的原则。

四种有效方法帮助教师更好读懂学生

在与孩子相处的岁月里,教师逐渐加深了对孩子的了解,了解了不少别人不知道的情况,这说明我们每个人都有读懂孩子的方法和能力。下面,我介绍几种读懂学生的方法。

第一,思维框架校验法。

解决问题是一种思维的活动,其轨迹可以看成是一个思维框架。用一个思维框架与另一个思维框架相比较,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我们一般可以考虑下面三个框架:个人的框架、科学的框架、学生的框架。校验思维框架可以做以下三项工作:

1.整体上是否完备:与“怎样解题”相比,学生的思维缺了哪一环节?

2.细节上是否吻合:与教师解决这个具体问题的思路相比,学生的思维在哪个细节出了问题?

3.所用工具是否一致:所用概念、方法、知识等是否一致?

第二,作品分析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留下各种各样的文本痕迹,如草稿、作业、试卷等。学生的思考过程往往就隐含在这些痕迹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资料读懂学生。

让情境复原,让思维还原,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这里的“还原”有两层意思,一是弄清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二是学生的思维过程真正要表达什么意思。

比如,有一个真实的案例:学生在计算459×(76-50)时,从第二步开始就把459看成45了,于是结果自然就错了。

对于计算题,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进行验算,以保证计算的正确性。但我想,那个学生一定也是经过验算的,只是验算时没再看一遍题目,而是直接从第二步开始验算,结果自然与第一次相同。

其实,我们不缺乏宽泛地对“结果”(如前面说的“验算”)的一再强调,而是缺少对“过程”(如怎样验算)的精细分解和把握。

在课堂上,我们往往把“思维过程”作为验证某个结果是否正确的工具。而在结果被认可的情况下,过程自然就被放在了无人注意的墙角。(www.xing528.com)

第三,访谈法

在教图案设计时,我的班上竟然有两个学生设计了同样的图形。

其中一个学生将图形命名为“其实我不想走”,另一个学生给出的名字是“穿梭寻食的小金鱼”。

显然,后者并不难理解,是从形状给出的名字。而前者“其实我不想走”就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我找这个学生聊了聊。他说:“这是三只小老鼠。上面一只小老鼠经常在教室里打闹,影响到了其他同学,所以被下面两只小老鼠架着抬出了教室。上面淘气的小老鼠后悔了,说:‘其实我不想走’。”

没有学生的介绍,仅凭图案和名字,我们显然并不知道背后竟然有这么生动的故事。当然,从这个学生的叙述中,我们也许可以听出,班级纪律和秩序需要重点关注一下了。

第四,搁置与还原法。

读懂学生,“读”的过程渗透着个人的理解和创造,也可能会产生对他人的误解。这给读“懂”提出了挑战。因此,“读”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凭经验判断。

经验有时是个智者,会让你变得聪明,能预知下一步的结果,帮你作出选择,显示你未卜先知的神力;有时像个顽皮的孩子,常常会遮起你的双眼与你嬉戏,摇动你的头颅,扭曲你正常的思路;有时又像一个倔强的老头,因为丰富的经验会使人习惯性地拒绝别人的不同观点,并常常武断地作出判断,或指责别人走错了路线

这些都是阻碍我们接近真相的障眼法,要避免经验的错误倾向性,必须要学会搁置与还原。

搁置与放弃是还原真相、接近真理的前提,搁置与还原则是读懂学生的原则。

搁置与还原,表面看是在说方法,是搁置经验和情感,放弃感情与偏见,但我更愿意将其看成是心态上的、人的修养和胸怀方面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