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一
“‘加注法’教学文言文”的具体操作环节
第一个环节:请同桌互相出题检测上节课所学的文言实词和翻译落实情况, 出解释加点字和翻译句子、 句式特点类型和文章理解分析题目, 一种题型的题目一般不超过3道, 然后同桌互相批改, 并讲解、 订正。
第二个环节:下发没有注释的新文言文课文一篇, 请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 先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然后自主朗读, 尝试停顿断句(句读)。请一名学生朗读, 其他学生订正读音和停顿, 再由全班齐读或自由读课文。
第三个环节: 让学生自己给课文加注释, 先找出自己认为应加注释的字或词语或短语或句子, 然后为自己能加注释的先加上注释, 不会加的先和同桌商议, 再和小组商议, 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进行小组商议加注释。
第四个环节: 每个小组找代表提出自己有疑义的注释, 其他组的同学帮助解答, 如解答不出, 教师引导加注。如还有学生遗漏而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加注的内容, 教师可以质疑学生。最后也可让学生参看课文原文加注, 找学生朗读课文或让他们默读课文。
第五个环节: 学生逐句翻译课文给同桌听, 随后小组交流讨论每个句子怎么翻译更好(注意补足省略成分和句序)。然后找一个组选出代表进行翻译,其他小组评议或质疑或教师质疑, 澄清翻译的重点、 难点和疑点。学生再自读或齐读课文。
第六个环节: 针对所学段落的有关分析理解方面的问题提问, 学生之间互相问答, 教师引导解答。
总结文言文学法: 加注+诵读+理解+落实(即板书, 第一次需要, 以后则不需要此板书)。
第七个环节:诵读、 背诵课文。
第八个环节:命题, 学生之间互相考核, 互批讲解正确答案, 并留作业。
案例要义解析
1.充分体现教法和学法一体化
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须加强学法研究, 并将其和教法有机结合,因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法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学法是最有用的知识, 因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 使学生掌握了“学法”, 才能达到“少教”或“不教”之目的。我们要使“教法”与“学法”有机结合(不是独立、脱节, 而是相辅相成)为一体, 发挥教与学的最佳共振效应, 以期取得教与学效果的最大值, 并使学生能获得学习语言的一定规律, 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学法基础。
“教法学法一体化”, 顾名思义就是将“教法”和“学法”融为一体, 从“学法”的角度出发探索有利于“学法”的“教法”, 再通过“教法”逐步教会学生学习。这是深化语文教改的需要, 也是终身学习的需要。“加注”法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教给学生有效“学法”, 做到“教法”要为“学法”服务。学生按此法操作, 只要有工具书, 就完全可以自主学习。由此看来, 编语文教科书的文言文篇目时, 低年级可以适当有点儿注释(或干脆不加注释也未尝不可), 高年级根本不需要加注释。语文教法和学法一体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命题, 教师做到教法和学法一体化, 也就迎来了语文教改的收获季节。
2.实现“主动•合作•探究”, 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课堂教学是由教材客体、 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所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动态结构。客体价值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教与学双方的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最佳发挥, 而教师指导、 教给学生高效学法正是教学的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得到最佳结合和充分发挥的契合点。(www.xing528.com)
学生主动为课文注音、 断句、 加注等都是主动学习的明证, 个人和同桌或小组、 小组和小组、 学生和工具书, 甚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学习也是交流合作式的, 遇到疑难字音或加注项的对比选择也是需要认真探究的。因此, “加注”法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 处处体现“主动·合作·探究”的新课改核心理念, 这是难能可贵的, 因为体现和落实“主动·合作·探究”三者中的一者都实属不易。
3.充分相信学生具备出题能力, 学生具备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不少语文教师因为自己没养成命题的习惯, 就忽视了对学生的命题能力的培养, 而实际上学生天生就具备命题能力, 都有质疑的天才因子。按中高考题型命文言文题目无疑是提高实战演练的针对性训练, 学生懂得如何出题并能给出参考答案显然是深入钻研文言段落后的思维硕果, 也是有一定考试力的表现。
叶圣陶先生说, 语文学习的许多项目必须使这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习惯。他还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 讲说一遍, 指点一番, 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人的身上生根, 习惯成自然, 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学生须能读书, 须能作文, 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 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 乃为教学之成功。”说明白些, “加注”法的终极目标还是把语文学习的权利归还给学生, 为了再学而学。
“教法学法一体化”的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法与学法的优化组合,揭示中学语文教与学的规律, 实现一体化。强化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使其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 最终实现“疑难能自决, 是非能自辨, 斗争能自奋, 高精能自探” “不复需教”的理想境界。从“教懂、 教会”和“学懂、 学会”向“会学、 善学、 乐学”迈进。
4.注意文言文不需要像现代文那样分析讲解, 文言文教学不是教师的串讲
“过度肢解分析”是以往语文教学的一个顽疾, 需要克服。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能翻译—读懂大意, 如果再像现代文一样分析显然是没有益处的, 而以往的老师串讲、 学生死记硬背显然是无趣味的。串讲还是教师在学,那不是学生在学。教师的演绎式教学绝不能替代学生的归纳式生成性学习。
5.倡导实实在在的教学, 解决文言教学有效操作性差的根本问题
对于文言文, 学生不爱学, 因为虚词太虚, 实词活用太活, 且离现实生活久远; 教师不愿教, 因为很难有“情境性教学·交际性教学·活动性教学”的创意, 还得像学外语一样翻译, 枯燥无味。更因为文言文学习的教法和学法少之又少, “加注”法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
“加注”法教学的课堂未必热闹, 也不一定非得用什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加注”法是文言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而多年(包括私塾)的文言文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 文言文教学没什么花头, “加注”法最实际、 实在、 实用。
6.本身也是一种语文习惯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利用工具书来查找字音和释义
上面几点强调的“学法出成绩”, 而语文学习的根基是“习惯出能力”。语文良好习惯的养成是终身受益的, 而利用工具书是学习语言必备的前提习惯之一, 在利用工具书基础上进行阅读积累和写作练习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根本途径。
总之, 文言文教学没必要过多地进行“一言堂”串讲, 大可把文言文教学的复杂问题简单化。
(本文节选自
2007年第11期《教育科学论坛》中的《语文教研组长的实效培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