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长三角地区及上海在智能制造方面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产业环境,一部分骨干企业具备了较为良好的技术基础和装备条件,智能制造技术服务与支撑体系有了良好的前期布局和基础。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加速制造强国战略的建设,加快推进上海地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智能制造发展进程,提升航天航空产业的技术和装备能力,促进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迈进国际先进水平行列,针对上述发展战略,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重点突破基础共性技术,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等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发应用,建立航天航空智能制造新标准体系,抢占航天航空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的制高点。
针对航天航空技术与装备发展需要,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研制和管理出发,综合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特点,及时突破现阶段制约航天航空智能制造的技术瓶颈和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围绕航空发动机技术、航天火箭制造工程技术、航天信息化技术等相关需求,主要开展以航天航空大型复杂构件精密成形加工为代表的充液成形技术研究,以运载火箭贮箱精密焊装加工为代表的搅拌摩擦焊接先进连接技术研究,以航天惯性器件、伺服阀、星敏感器和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等高精度复杂零件的高效加工为代表的精密/超精密机械加工技术研究,以复合材料大型机翼及复杂卫星结构件成形加工为代表的复合材料构件设计与成形加工一体化技术研究等重点项目;同时开展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重大智能制造及仿真装备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研究;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与适航条款要求开展产品研制与技术研发,逐步构建智能制造过程中资源、环境、人体健康与安全三个要素的新标准体系,加速提升航天航空产品关键技术、重大装备的绿色制造能力,抢占高新技术的制高点。
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航天航空智能制造业中的集成应用。提升和完善现有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宽带、无线、泛在、集成、融合”为特征的智慧化网络,加速推进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动智能制造软件产业的建设;研究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航天航空智能制造模式的影响,建立大数据采集共享渠道,在线采集工业企业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各环节的数据信息,开展面向行业产业集群的工业云试点,编制出台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指南;推动大数据在工业企业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各环节深度应用,指导各地探索面向不同行业、区域的数据驱动型企业发展模式,支持面向工业大数据核心设备、分析工具和行业应用平台的研发和应用示范,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开展知识梳理与采集,建立优化设计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基于知识的快速设计系统。构建以数字样机为核心驱动的研发模式,建立数字样机评审和交付验收管理制度,加强设计过程数字样机并行定义、仿真与多学科集成优化设计。建设基于网络的虚拟协同环境,支持基于模型的异地可视化协同。积极支持企业拓展在线监控、全生命周期管理、融资租赁、智慧物流、合同能源管理、供应链金融等新业务。
(2)建立航天航空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制定鼓励航天航空产业使用国产高端装备政策,加大基础应用投入、推进国产装备替代工程,大力提升航天航空领域等关系国计民生产业基础能力的自主保障水平。
结合航天航空等关系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领域的需求,对航天航空智能制造领域中关键基础产品、核心技术和重大工艺装备等重点项目进行长期、持续、稳定的战略性投入,建立若干航天航空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工程为立足点,努力推进国产装备替代工程,实现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国产化自主可控。例如,以“工业强基工程”“核高基项目”“04专项”等国家重大专项任务需求为牵引,设立国家级的航天航空智能制造发展专项,开展航天航空领域的关键和核心技术攻关,实施重点型号示范工程,以工业机器人和高端智能装备为重点,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核心制造技术,实现自主成套设备的产业化,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并带动相关新材料研究、精密加工与装配、先进检测技术与感知器件、信息系统、设计和控制软件等配套产业的全面发展,促进核心/关键元器件、原材料、关键技术、精密制造装备等的国产化水平和配套服务能力,提高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的可靠性,提升自主保障能力,在应用示范和推广应用过程中逐步树立航天航空智能制造的品牌效应。
同时,为加快提升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新优势,促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适时调整现有进口高端装备的优惠政策,减少或取消对进口设备的免税和补贴优惠待遇,营造有利于国产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制定重大技术装各专项补助资金管理的政策法规,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产业用户试用国产设备,支持航天航空企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制和推广应用;规定对订购和使用首台(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的国家重点工程,可确定为技术进步示范工程,优先予以安排。
(3)紧跟“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以智能制造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航天航空智能制造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产品研发,推进智能制造装备制造业向服务型转型,打造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平台和企业集群。(www.xing528.com)
围绕航天航空智能制造的重点领域、核心业务和关键能力,以骨干企业为依托,集中制造技术与装备的优势资源,组建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形成军民融合、异地协同的产业化能力布局。统筹发挥现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核心技术创新资源作用,加速对航天航空智能制造先进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应用,推进设计与生产制造紧密结合,实现设计制造一体化工作,缩短研制周期,提升生产能力;建立小核心、大协作的运行方式,扶持和培育集产品、技术、管理和服务于一身的新兴商业模式,构建产品研制生产技术经济实体、责任主体;建立适应“承包商-子承包商”模式的供应链战略联盟,优化供应商协调机制和质量控制机制,建立精准控制、协同保障的供应链体系;建立军民融合产业促进平台,实现军民技术、资源、需求的双向对接,共享创新研发平台的服务,促进军民资源的统筹调配和共享,推动军用基础设施向民用产业开放,引导民用产业参与军工配套;加大科技产业成果转化力度,搭建多形式转化平台,畅通转化渠道,使得各种航天航空技术创新成果能够军民品领域都得到有效实现和广泛推广;建立军民两用技术人才共享机制,全面提升军民融合产业技术研发能力。
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优化航天航空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集成电路以及智能终端、软件与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智能技术及服务,最终形成集智能设计、智能产品、智能装备和智能技术及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全产业链,并形成主导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国有大规模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优势,延伸航天航空产品的生产经营链,培育自己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鼓励航天航空企业引导军民品企业之间共同合作、共同发展、共享营销市场;改革航天航空产品价格体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航天航空产品定价机制,应采用市场化运行的方式,价格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调节供求的均衡;制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运载火箭、卫星、飞机制造及应用相关领域的政策,完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多种经济主体和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和运行具备市场化运营条件的应用卫星;针对航天航空发展急需的缺失、不足等短板业务领域,借助外部优势资源,吸纳民营资本、技术参与航天航空建设。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军民融合,促进军民两用技术领域产学研用紧密融合,建立和完善军用技术成果评估、推广、转化机制,引导社会科技资源、民间资本参与军品成果转化,推动多元化投资和商业化发展,促进航天航空产业运行机制向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模式转变。适应“两化融合”和“军民融合”的转型发展趋势,把服务型智能制造发展作为航天航空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核心任务,作为专项及政策支持的重点方向;重点发展“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的集成创新工程模式,以产品为核心的工程总承包模式,以及以技术为核心的工程总承包模式等;加快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建设良好的体制、法制环境,保证充足的资金来源,鼓励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促进航天航空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发展;积极拓展技术、产品、产业与市场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注重利用和集成国内外资源与能力,汇集全球智慧,塑造自主品牌,逐步实现全球化管理与运作,争取早日进入国际市场并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实现国际化发展。
(4)以航天航空智能制造重点项目为抓手,以技术创新为目标,加强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进一步推进、实施智能制造高端人才战略,率先创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智能制造技术团队。
面向航天航空智能制造的需求,以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装备研发项目为抓手,实施积极的人才措施,加强相关领域技术创新的研究,在骨干企业中着实培养一批技术领军人才,打造多支专业齐全、技术成熟、梯队合理的专业团队,推动航天航空智能制造产业人才资本快速积累。不断完善企业高端技术、技能和管理人才的长效培养机制,保证高端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全面提升航天航空智能制造的定制化、服务化研制和生产能力;重点培养以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应用为主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开展智能制造职业技能竞赛表彰活动,设立诸如“优秀人才贡献奖”“高级人才成就奖”等评项,激励高级人才发挥才干;引导和支持建立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建成完善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设立高级人才培养/开发基金,组织开展高端人才的培训和交流,加强智能制造技术的高端培训组织,帮助高端人才的个人成长,培养一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知识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逐步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的长效机制;在政府各类人才计划中,加大向具有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和制造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倾斜,积极引进入选“国家特支计划”的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以及其他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
加强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在一定的风险规避与隐私保护措施下,融合高校的学科和理论研究优势、企业的技术开发优势、科研院所的技术研究优势,加强技术资源的实时开放共享,强化智能制造信息的开放共享,增强各创新主体的管理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及专利数的增加,提高协同创新效率。以快速集成产品开发(IPD)为核心,大力推进协同研发模式创新。从组织方式入手,采取集成产品协同(IPT)项目组、联合研发中心、组织机构变革等渐进的方式,建立高效的并行协同研制模式,减少中间环节,缩短研制周期;强化资金支持和使用的开放共享,实现封闭资源社会开放、共享和高效配置;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和价值链共享机制,实现设计制造的资源和数据共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示范基地,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一大批核心发明专利;根据当前航天航空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人才策略,提高人才聚集度,发挥人才聚集效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作用,提高航天航空产业本身的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