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航空工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我国政府历来重视航天航空科技工业的发展,根据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基于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状况,在关键时期正确选择发展方向,合理选定发展技术途径,全面部署和实施各项重大措施。
我国航天工业产品主要有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导弹武器、载人(运输)飞船、空间站等。1956年国务院科技规划委员会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确定了以发展火箭技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为主的57项重点任务。在当时经济落后、工业和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党中央决定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发展以导弹、原子能等为代表的尖端技术。1960年2月19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探空火箭T-7M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成功发射。1965年第七机械工业部成立,随着北京基地的充实和加强、各三线基地和上海基地的相继建成和完善,以及航天测控网和航天发射系统的建立,实现了从研究试验向研制生产的转变,形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试制、试验、生产体系。1970年4月24日,我国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创了我国航天新纪元。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载着我国宇航员顺利进入太空并安全返回,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2015年9月20日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首发成功,代表着我国全箭采用低温环保燃料的新一代系列运载火箭由研制阶段转入了发射时期。
我国航空工业产品主要有民用飞机、军用飞机、航空发动机和机载设备等。1951年中央军委和政务院颁发了《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对我国航空工业建设的任务、方针、组织领导等做出明确规定。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小型运输机运-5于1957年12月10日首飞成功,喷气客机运-10于1980年9月26日首飞成功,C919客机于2017年5月5日首飞成功,新舟、ARJ21等支线客机先后投入商业运行。经过60多年的建设,我国航空工业经历了从修理到制造、从仿制到开发、从代加工到自主研制生产的艰辛历程,先后建立起飞机、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等设计与生产的研究所和总装工厂,以及空气动力、强度、自动控制、材料、制造等专业研究机构,建成一批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的风洞试验设施、飞机全机静力室、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和飞行试验实时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基础、配套齐全的航空科研设计、生产制造和试验的航空工业体系。(www.xing528.com)
我国航天航空工业在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起步,经过六十多年的艰难曲折、波澜壮阔的建设发展历程,建立了完整配套的科研生产体系,形成了富有成效的系统工程管理体制机制,培养造就了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孕育积淀了深厚博大的奉献精神,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富有自身特点的创新发展之路。我国已成功发射了长征运载火箭260余枚、各类人造卫星近300颗,完成了航天员出舱活动、载人交会对接、月球表面巡视考察等重大航天任务。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新舟和ARJ21系列支线机、大型运输机、先进歼击机、空中预警机、武装直升机都已投入使用。航天航空工业领域所取得这些重要成果,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世界航天航空工业大国之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