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始皇的灭六国之战:历史背景与影响

秦始皇的灭六国之战:历史背景与影响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始皇灭六国之战,是秦统一中国的战争。所以当秦开始向六国发动战争的时候,虽然六国屡次合纵抗秦,但在秦国连横策略下先后瓦解而失败。秦灭六国的战略有两个内容:一是乘六国混战之际,秦国“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后三年,秦国也休战整顿。秦王政十七年,秦军大举灭韩之际,赵国遇到严重旱灾,国内缺粮,人心浮动。

秦始皇的灭六国之战:历史背景与影响

秦始皇灭六国之战,是秦统一中国的战争。 作为战国时期的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同时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封建统一战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 年,秦国用了10 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国家。

战国时期,就是长期的诸侯争霸战,经过多年的战争,各国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弱小国家被消灭,最后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 七雄局面的形成,既是春秋以来兼并战争的结果,又是中国统一的前奏。 为增强国力,统一全国,七雄相继展开了富国强兵的变法活动。 魏国任用李悝变法,楚国使用吴起变法,赵国有武灵王改革,但最有成效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公元前359年,商鞅变法,这时秦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经过改革,秦国的地位逐步上升。 从秦孝公到秦王政的100多年时间中,秦国国力更加强盛,在军事制度方面实行按郡县征兵,完善了军队组织,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士卒勇猛,车骑雄盛,远非其他六国可比。 在军事策略上改变了劳师远征而经常失利的战略,采用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逐渐蚕食并巩固其占领地区,实行有效占领。 秦国相继灭掉西周、东周,攻占韩国黄河以东和以南地区,设置太原、上党、三川三郡,领土包括今陕西大部,山西中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和四川东北部的广大地区。史书记载秦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在地理位置上进可攻,退可守;“战车千乘,奋击百万”,军事力量远胜于其他六国。

秦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国力的同时,其他六国的上层却在相互倾轧竞争,争权夺利,局势变化莫测。

六国之间的长期对峙,频繁战争,各国实力都消减了,国力也变弱了。 所以当秦开始向六国发动战争的时候,虽然六国屡次合纵抗秦,但在秦国连横策略下先后瓦解而失败。 他们时而“合众弱以抗一强”,时而“恃一强以攻众弱”,无法形成稳固统一的抗秦力量,给秦国各个击破以可乘之机。 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看出这种趋势,如子顺就曾经说过:“当今崤山以东的六国衰弱不振,韩赵魏三国向秦国割地求安,二周已被秦灭亡,燕齐楚等大国也向秦国屈服,照此看来,不出20年,天下必然是秦国的了。”

公元前238年,秦王赢政先对内拔掉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然后开始亲政,策划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 他的智囊团李斯、尉缭等协助秦王制定了统一全国的战略策略。 秦灭六国的战略有两个内容:一是乘六国混战之际,秦国“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 秦王政采纳了尉缭破六国合纵的策略,“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从内部分化瓦解敌国。 二是继承历代“远交近攻”政策,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步骤。 李斯建议秦王政先攻韩赵,“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燕”。 这一战略步骤可以概括为三步,即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然后各个击破,统一全国。 在这种战略方针指导下,一场统一战争开始了。

1.秦灭韩之战

秦灭韩之战是指秦王政十六年至十七年(公元前231—前230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韩国(今河南中部)的作战。

秦赵两军在肥之战与番吾作战两次战役中,秦军损失兵力10万余人,进攻受阻,赵军亦伤亡惨重,几无再战之力。于是秦国便按原定的“中央突破,由近及远,逐个歼灭”的方针,将主攻方向指向韩国。 十六年,秦国故意挑衅,强索韩地。 韩王安企图苟安,被迫献出南阳地(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黄河以北地区)。 同年九月,秦王任命内史腾为南阳守,率军前往受地,实际上却以该地为前进基地,作进攻韩国的准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内史腾率领秦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进攻韩国,一举攻克韩都郑(今河南新郑),俘获韩王安,继而占领韩国全境,灭亡韩国。 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这次战役,秦国占绝对优势,发动突然袭击,将韩国一举攻灭,占领了地处“天下之枢”的战略要地,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2.秦灭赵之战

秦灭赵之战是指秦王政十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前229—公元前222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赵国(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等)的作战。

公元前236年,秦乘赵燕大战之际,赵国内空虚,于是分兵两路进攻赵国。 大将王翦率一军攻占阏与(今山西和顺)、撩阳(今山西左权),将军桓齿奇、杨端和率一军攻占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等9 座城邑。 十三年(公元前234 年),桓齿奇又率军进攻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磁县西南),杀死赵将扈辄,斩首10 万,大败赵军,占领城池。 十四年(前233 年),桓齿奇挥军越太行山,占领赤丽、宜安两邑(今河北石家庄东南),进攻赵国腹地。 赵王急调在北方戍边抵御匈奴的名将李牧,带兵抗秦,在肥(今河北晋州西)大败秦军(参见肥之战)。 桓齿奇畏罪逃燕。

公元前232 年,秦军又分两路进攻邺和狼孟(今山西阳曲)、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亦被李牧军击败(参见番吾之战)。 但赵军也损失惨重,只得退守都城邯郸(今河北境)。

此后三年,秦国也休战整顿。 秦王政十七年,秦军大举灭韩之际,赵国遇到严重旱灾,国内缺粮,人心浮动。 秦在稳定占领区形势,将韩地改建为颍川郡后,立即转用兵力于赵,于十八年派军乘赵大饥之机从两个方向对赵国发动进攻。王翦率上地(今陕西北部)兵,羌瘣率羌兵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杨端和率河内(今河南新乡一带)兵,分由南北夹击邯郸。 赵王派李牧和司马尚率军抵抗。 李牧仍采用筑垒固守,避免仓促决战的方针。 秦军屡攻不胜,形成相持。

王翦使用反间计,利用赵王迁庸碌无知、其宠臣郭开贪才好利和嫉贤妒能的弱点。 一边停止进攻,保持对峙,派使者去赵营见李牧谈和;同时派间谍携重金潜入赵都,贿买郭开,散布流言,诬告李牧私自与秦讲和,相约在破赵后分地代郡。 赵王迁听信谗言,遂命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为将。 李牧拒不受命,被赵王杀死。 李牧治军有方,爱护部属,在边防官兵共同生活、战斗多年,颇得军心,被杀后军心涣散,部队解体。

十九年三月,王翦率兵一举攻破赵军,杀死赵葱,占据东阳(太行山以东)。 颜聚惧逃。 十月,王翦、羌瘣军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 赵公子嘉带领宗族数百人逃代(今河北蔚县西北),自立为王。 但此时赵国已名存实亡,秦于赵地设邯郸郡。

代地的燕赵两军的余部联合驻扎在上谷易水(今河北怀来西北),本想阻止秦军继续北进。 二十一年(公元前227年)又为秦军击败。 至二十五年(公元前222 年),王翦之子名将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后,破代,俘代王嘉。 赵彻底灭亡。

赵国在战国时期综合国力十分强大,仅次于秦国:有一大批军事将领,如武灵王、廉颇、赵奢、李牧、庞煖等,尤以廉颇、李牧最为著名,其才能与白起、王翦不相上下;同时也有数十万精锐之师;赵国因连年同秦作战,百姓也十分熟悉军事。 但其君主多为无能之辈,对奸佞之臣言听计从,长平之战战死45万,精锐尽失,即便再有千百个廉颇和李牧,最后也难逃灭亡。(www.xing528.com)

3.秦灭燕之战

秦灭燕之战是指秦王政二十年至二十五年(公元前227—公元前222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燕国(今河北中部北部、辽宁大部等地)的作战。

荆柯刺秦王

秦破赵都邯郸之后,赵公子嘉逃代,秦军兵临易水(今河北易县南)。 而燕国的上层惶惶不已,莫衷一是。 大将鞠武主张西与代联合,南与齐、楚结盟,北与匈奴结好,共同抗秦。 太子丹认识到诸侯均服秦,不可能再组织合纵,而采取刺杀手段。 二十年,派荆轲携带燕督亢(今河北易、涿地区)图和秦叛将樊于期首级,与副使秦舞阳前往秦国诈降。 荆柯向秦王献图时,用夹在图中的匕首行刺秦王,未遂,被“体解”而死。 秦王遂派王翦与辛胜率军大举攻燕,在易水之西大败燕、代联军。 二十一年(公元前226 年)秦军又增加兵力,王翦率军一举攻破燕都蓟城(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卫军逃辽东(今辽宁辽阳)。 秦将李信带兵乘胜追击至衍水(今辽宁浑河),再败太子丹军,消灭了燕国卫军主力。 燕王杀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国未允。 但鉴于燕、赵残余势力,已成囊中之物,为集中兵力对付魏楚,故暂停进攻。 二十四年(公元前223 年)灭楚、魏之后,秦王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 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4.秦灭楚之战

秦灭楚之战是指秦王政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226—公元前223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楚国(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大部等地)的作战。

秦将李信

二十一年,秦将王贲打开了楚国北部的缺口,借道击魏,这恰恰是楚国灭亡的序幕。 同年,秦王嬴政命大将李信和蒙武率20万大军,乘楚国内讧之机,分兵两路进攻楚国。 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李信率一军进攻平舆(今河南平舆西北),蒙武率一军攻打寝(今河南沈丘东南),均击败楚军,会师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 楚王派将军项燕率军抵抗。 项燕挥军尾随秦军,追击三天三夜,乘秦军轻敌无备,在城父发起突然袭击,大败秦军,占其两座营垒,杀死7名都尉。 李信带残兵逃回。 秦王嬴政认识到楚虽已衰弱,但毕竟地广人众,仍具有一定实力,非轻易可灭。 他亲赴频阳(今陕西蒲城西)王翦家,敦请其统兵出征,并按其要求调军60 万归其指挥。 二十三年(公元前224 年),王翦和蒙武率领60 万大军再攻楚国。 攻占平舆后,楚国征调全国兵力,命项燕率领与秦军决战。 王翦采取了坚壁自守,避免决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 楚军多次挑战,终不肯出。 王翦与士兵共同生活,并关心其饮食、起居,注意其劳逸结合,同时开展投石和跳远运动,以提高士兵的体力及战斗技能。 楚军求战不得,日久斗志松懈,项燕只好率军东撤。 王翦抓住战机,挑选精兵在前,实施追击,在蕲(今安徽宿州东南)南大败楚军,杀死项燕。 秦军乘势攻取了楚国的许多城邑。 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楚王负刍,楚亡。 王翦继续进军江南,占领楚国全部土地。 秦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

秦灭楚之战,是历史上典型的疲敌制胜的战例。 秦军一改过去轻敌冒进的错误,转而采取“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的作战方针,这是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5.秦灭魏之战

秦灭魏之战是指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 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魏国(今河南中部偏东)的作战。

秦将王翦

二十一年,秦军攻下燕都之后,北方的攻占基本已告尾声,于是将主攻方向转向南方。 派名将王翦之子王贲率军进攻楚北部地区(今河南南部)占领十余城。 在予以一定打击,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保障了攻魏秦军的侧背安全后,即回军北上,于二十二年突然进袭魏国,包围了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魏军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 秦军强攻无效,遂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 三个月后,大梁城坏。 魏王假出降,魏亡。 秦在魏东部地区设置砀郡。

6.秦灭齐之战

秦灭齐之战是指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齐国(今山东境)的作战。

齐国与燕国济西一战之后受到重创,实力便没有再恢复过来。 而秦国用远交近攻的战略,采取一切非军事手段,争取齐国中立,以削弱六国抗秦的力量。 齐君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对秦亦采取结好政策,不敢支援其他五国抗秦。 由于齐王建“事秦谨”,所以“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齐丞相后胜为秦国重金收买,只幻想与秦联盟,既不与各国合纵抗秦,也不在本国加强战备。 齐王完全听信了后胜的主张。 直到秦国攻灭了五国以后,齐王才感觉到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准备抵御秦军进攻。 二十六年,秦王以齐国拒绝秦国使者访齐为由,避开了齐国西部主力,命王贲率领秦军由原燕国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进攻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北)。 齐军士气本不旺盛,对秦军突然从北攻来,更是措手不及,迅速土崩瓦解。 秦军一举攻占临淄,俘齐王建,齐亡。 秦王在齐设置齐和琅邪两郡。

在这次战役中,秦军的策略是避实击虚、侧翼进攻,轻而易举地攻灭齐国,灭亡了赵、韩、燕、楚、魏、齐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