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破匈奴之战是指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赵边将李牧率军大规模反击匈奴(今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东部)的重要围歼战。
战国末期,地处北方的匈奴部落逐渐壮大起来,并不时南下骚扰赵国边境,成为赵之隐患。 赵孝成王即位后任命李牧驻守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和雁门(今山西右玉南),严防匈奴侵略。 李牧上任后,按边防需要调整官吏,使适于战备;将地方收入用为军费,改善官兵生活;加强训练,“日习骑射”,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烽火报警、通讯联络设施,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并派出大批谍报人员,深入边外,以及时掌握匈奴动态。 在作战上,改变以往敌军来犯即出军迎击战法,采用坚壁自守,示弱避战,养精蓄锐,伺机反击的作战方针。发现匈奴军队,即退入营寨城堡,坚壁清野避免接战。 匈奴骑兵既无攻坚兵器及手段,又难掠到牲畜食粮,每次均毫无所获,被迫退去。 如此数年边境地区损失极少。
赵破匈奴之战
李牧的战术策略,在匈奴及赵王看来则是怯战。 于是赵王召回李牧,另选他将驻守边防。 之后很长时间里,每每匈奴犯境,赵军即出城交战。 由于赵军分散戍守,仓促集中迎战,而匈奴军机动性极强,赵军多陷于被动。 屡次失利,伤亡很多,边境地带变成了战场,百姓无法耕作放牧,举目一片荒凉,民不聊生。 赵王只好再命李牧出任原职。 李牧托病推辞,赵王再三下令。 李牧提出如果用我,请允许用以前的作战方针。 赵王应允。(www.xing528.com)
按李牧以前的战策,边境的战争局势又在李牧的控制范围之内,局势相对稳定下来。 几年的经营、训练下来,赵军战斗力得到大大的提高,求战欲望日趋强烈,而匈奴还是认为李牧怯战,更加轻敌。 李牧认为歼灭匈奴机会已经成熟,便于赵悼襄王元年,进行战斗编组,选拔人员,组建一支由各兵种编成的出击兵团。 精选战车1300辆,骑兵1.3万人,骁勇步兵5万人,弓弩兵10万人,总兵力约20万人,将其控制于待机地域,并加紧临战前的战斗训练及准备。
一切战机成熟之后,李牧首先放出牧民和牛羊,使之漫山遍野。 匈奴的小部队入侵。 赵军就立刻装作失败,还故意丢弃人畜让匈奴抢掠。 在匈奴方面,得到赵军“溃逃”的消息后,单于亲率10万骑兵深入赵境。 赵军方面,李牧则采取守势作战,先以车阵从正面迎战,利用战车限制、阻碍和迟滞敌骑行动;继以弓弩兵轮番发射;而将骑兵及精锐步兵控制于军阵侧后。 当匈奴军冲击受挫时,李牧乘势将控制的机动精锐部队由两翼加入战斗,发动钳形攻势,包围匈奴军于战场。经激烈格斗后,除单于率少量亲卫部队突围逃走外,进犯的10万骑兵全部被歼。 李牧在歼灭匈奴主力后,又乘胜前进,灭褴(今河北蔚县北),破东胡(今内蒙古东部)、降林胡(今山西北部),声威大振。 此后10 多年,匈奴不敢进扰赵国边境。
这次战役,针对匈奴部队的特点:骑兵机动性和战斗力强、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李牧实施坚壁清野,使敌人优势无从发挥,军需无法补充,同时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战斗力;待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进行包围,是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此战,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