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度解析:如何精心导演戏剧内容

深度解析:如何精心导演戏剧内容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恰好,二道树村打头阵起诉了酒厂,律师就派我以实习大学生的身份潜伏在柯苏,想办法不动声色地全程跟踪案件的进展情况。如果案件发展的结果对种植户有利,就准备接受其他乡、村的葡萄案件种植户的委托,代理种植户起诉酒厂。县法院确定2005年4月15日在二道树村篮球场公开开庭,这无疑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好机会。其实,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是固定的,由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下来,法官人手一份。

深度解析:如何精心导演戏剧内容

(一)剧场的布置:茶话会的布景

当年,柯苏葡萄事件爆发后,很多种植户陆续来到我所在的律师事务所咨询,考虑到案件特殊的社会背景,律师们对于承接与否持十分谨慎的态度。恰好,二道树村打头阵起诉了酒厂,律师就派我以实习大学生的身份潜伏在柯苏,想办法不动声色地全程跟踪案件的进展情况。如果案件发展的结果对种植户有利,就准备接受其他乡、村的葡萄案件种植户的委托,代理种植户起诉酒厂。县法院确定2005年4月15日在二道树村篮球场公开开庭,这无疑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好机会。为了不引人注目,我稍稍迟到了十分钟来到了现场,却发现还没有正式开始。

现场布置和想象中庄严肃穆的开庭场景布置不一样。充当审判桌的是几张长条形的桌子,上面被铺上了长长的桌布。这桌布是以往用于开会的鲜红色长条形横幅,依稀透出背面斑驳的字迹。桌面已经摆好了茶杯,居然还摆有几盘瓜子、花生和水果。两座篮球架被推近,几条铁丝在它们之间横贯,国徽就被悬挂在铁丝上。篮球场的四周还摆放了几个宣传板,上面贴着用毛笔字写的“依法治国” “法律经济保驾护航” “人民司法为人民”等标语。一台录音机里播放着轻松欢快的电子琴音乐

(二)序幕:权利义务告知程序变成普法宣讲会

开庭时间已经过了,种植户代表和酒厂的代表、律师已经在原告、被告席上坐定,篮球场空地上坐满了村民。不但全村能到的人全到了,还来了很多外乡、外村的种植户,黑压压坐满了人。大约又过了五分钟,乡司法所的主任才走上审判席附近,开口说:“下面安静,不要再说话了。今天,县法院的同志不辞辛苦来到我们二道树村现场审案,我代表我们西河乡二道树村的父老乡亲感谢法官同志们到来,鼓掌!”随后,身穿便装的法官站起来致词,大意是人民司法为人民服务。然后,宣布开庭。审判长用了很长的时间宣读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同时逐一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几乎每一条都举出相对应的例子,甚至穿插了歇后语,不时引起现场阵阵笑声。这里不像是严肃的开庭现场,更像一个普法报告会。这场诉讼戏剧一开始,演员就极力着手推动与观众的现场互动,以创造出一种亲切、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而不是如往日坐堂审案那样刻意保持距离。

其实,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是固定的,由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下来,法官人手一份。在基层法院的日常审判中,法官在宣读它的时候,受到坐堂问案系统性的编排和限制,其词语、句法和风格都有着严格的选择和规定。而且,为了节约开庭时间,这一程序的执行在基层法院的日常审判中常常被一带而过,法官并不愿意花时间宣读。即使提及,通常法官会象征性地问一句“原告、被告你们对自己的诉讼权利和义务都知道吧,知道了我就不再多说了,不知道的可以问”,往往不等原告、被告说话就继续进行后面的程序。而今天法官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并且使用幽默、非格式化的语言来解说这一程序性权利的内容,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其行动背后所隐含的政治文化内涵,实质就是将诉讼程序改造为一场仪式的表演,一场亲民爱民的政治仪式表演。

(三)高潮:开庭变成诉冤大会

一次完整的开庭至少要经过原告宣读起诉状、被告答辩、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当事人最后陈述等环节。通常,最高潮的部分应该集中在法庭调查、法庭辩论阶段,它集中了举证、质证、激烈的辩论等关乎最后判决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在法官有意无意的操控下,本次开庭却在原告宣读起诉状阶段就徘徊不前。

原告宣读完书面起诉状之后,法官问原告是否还有要补充和修改的内容,诉讼代表说没有。法官却不急于往下进行,而是用鼓励的口气一再询问底下旁听的种植户有没有什么要说的,一再动员大家畅所欲言。鉴于前几次在县法院的遭遇,村民们都默不作声。按照惯例,这种情形下法官就会继续走下面的程序,由被告答辩。但是,法官似乎并不急于继续进行下面的程序,而是点名让村里经济状况最差的ZJD说话,并意味深长地强调了一句“现在给你们机会说话,要珍惜啊”。ZJD犹犹豫豫地站起来,起初慢吞吞地说了一些自己交售葡萄被拒绝的经过,后来话题越说越远,历数自从种植葡萄以来自己所遭遇的种种艰难,说到伤心处哽咽得发不出声来。人群中发出一片叹息声。法官并没有制止,而是默默地坐听。看到法官默许的态度,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站了起来,她翻来覆去地历数酒厂如何坑害种植户,掰着手指头一笔一笔地算经济账,叙述自己的家庭困难,越说越激动,气得浑身发抖不由自主地口吃起来,说不出话就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放声大哭,众人在旁边劝她。她哭一阵子,然后接着诉说,再哭一阵子,再诉说。大家见法官一直静静地听着,并不制止,他们的情绪立即被调动起来,七嘴八舌地抢着诉说自己的委屈,现场顿时一片骚动。法官并没有像平日里在法庭开庭那样敲着法槌喊安静,当日审判席上也并没有摆放法槌,反而悠闲地靠在椅背上端起茶杯慢慢地品茶。

酒厂的律师向法官提出抗议,认为这些诉说与本案无关,应该停止不着边际的诉说继续进行下面的开庭程序。于是,法官用一种意味深长的语气问众人是否都说完了,想说的话赶紧说,以后再开庭就没机会说了。众人见状纷纷站起来抢着说话。

一位约有三十多岁的妇女,和一位上了岁数的老太太哭着骂着,还朝酒厂呸了一声,法官仍然坐视不管。一位身材粗壮的青年男子站起来冲着酒厂工作人员高声喊道:“你们她娘的还是不是人养下的,大冷天一趟一趟折腾我们跑,拖着我们不开庭,开庭了不去,把我们坑成啥样!我们光车票花了多少钱!当初是谁逼着我们种葡萄的?种了你们又不收,里外都是你们的理儿,把我们当泥巴捏!你们今天还想玩啥花招?都亮出来呀,老子我也见识见识。今天来到我们这儿,老子让你们也好好看看我们这些人的劲儿,今天你们要不给个说法,让你们爬着回去”。说完了领着人要往主席台上冲,全场一起都喊“打!打!”。酒厂的人见状不敢动,只能求助地看着法官。这时候,法官才清了清嗓子慢吞吞地开口制止,要求大家安静,有什么话一个一个地说,打人是不对的。于是众人重新坐定,此起彼伏地争着站起来,诉说自己的境况和要求。愤怒、焦虑、伤心地哭泣、绝望、无助的情绪笼罩着全场。其间,酒厂的律师几次试图打破这种不利局面,对程序提出质疑。每次不等法官说话,众人的怒骂声就排山倒海般地压下来,吓得他再也不敢出声。后面一直低着头不再出声。即使在事隔多年以后,我再一次向ZLG访谈时,回忆起当年的这场露天开庭,他本来平静的语气骤然激动了许多,说起自己的感受他感叹道:(www.xing528.com)

我们实在是忍不住了,多长时间了,我们受了多少气了!哪有我们说话的地方,不管到哪儿,当官的从来都不听。这次真没有想到,真的,一开始听说法院的要来我们这里开庭,都不信。没想到还真来了。不管咋说,他们来了也看看我们这些人这个事情到底咋样的。我也看出来了,法官专门是敞开了让我们说。那我们得好好说说,杀一杀酒厂龟孙子的威风。打人还是不能打的,咱做事情一是一,二是二,坑人的是酒厂,酒厂又不是他俩开的。就这,我们一片好心,那两个龟孙子还给法官提抗议,想拿法律压我们,哼,法律!法官不比他们懂?来到我们这儿,少拿法律吓唬人,法律到了这儿,不管用!

——摘自种植户ZLG访谈记录

起初,种植户们诉说的内容,大多集中在自己所遭受的经济损失和家庭困难。如果说这些内容勉强能与法庭所要调查了解的法律事实沾得上边儿,那么后来种植户诉说的重点大都集中于发泄自己的愤怒和委屈,则根本不是法庭想要了解的内容。当下中国法院开庭的真实状况是,一旦有当事人想要长篇累牍地诉说自己的愤怒委屈,法官往往会立即制止,厉声训斥“我们是来听事实的,不是浪费时间听你发牢骚的!” “说事实,不要跑题,不要带情绪,带情绪的话法院不用听!”法官这种训斥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按照现代西方庭审规则,民事诉讼活动的核心是证据,一切活动都围绕着证据展开,关注的焦点是法律事实,基本上不理会当事人的情感。从法官自身的工作体验来说,每日面对的都是纷争,整日里两耳充斥着当事人的哀叹和抱怨,早已厌倦了。最重要的是,考核法官工作成绩的主要指标是卷宗。无论法官花费了多少心血在当事人的情感上,最后每个案件都要按照“案件制作术”制作成整齐划一的卷宗,花费时间关注当事人的情绪又很难从技术操作上在卷宗里详细记录,显然审判人员从中得不到明显的利益。

然而,今天法官倾听的重心明显并不在于所谓法律事实,而是有意让大家敞开来说自己的痛苦和委屈。这相当于提供了一个出气孔,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冲突功能理论大师科塞认为,冲突清洁了空气,它通过允许行为的自由表达,防止了被堵塞的敌意倾向的积累,进而起到社会安全阀的功效。自从被迫改种葡萄以来,种植户们的心中充满了愤怒和委屈,基于其社会分层中的弱势地位难以向权力机关发泄,只能沿用千百年来农民的惯习——“忍”。这种压抑的情绪已经累积了强大的心理压力,若不加以疏导,往往产生负社会效益。审理过程中稍有不慎,法官就有可能点燃这根导火索,且不说会给法院造成负面政治影响,而且有可能使得柯苏整个葡萄产业全线崩溃,进而爆发更为严重的社会动荡。诉冤就是为种植户们创造一定的排解和宣泄的环境和条件,防止矛盾和冲突的过度压抑和聚集,进而也防止矛盾和冲突的总爆发,避免社会秩序的混乱,保证案件后期审理、调解所需要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基础。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招好棋,法官的策略运用是成功的。

当然,社会安全阀理论本身也是有明显缺陷的,即它对矛盾解决具有明显的不彻底性。种植户们固然可以发泄不满情绪,暂时转移目标,但也只能暂时缓和矛盾,不能完全把矛盾消除,葡萄案件的最终解决还需要落在经济利益的平衡上。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送法下乡不是来开庭的,而是一场政治秀,一出戏剧,是通过上演一场司法为民的戏剧来发挥社会安全阀功能。

这场戏剧还兼有挫低酒厂锐气之功效。酒厂财大气粗,背后有政府的支持,在法院看来,这是一个难以控制和把握的被告。在目前的司法体制框架下,法院固然得顾及行政权的威力,但是也不能消极坐等,不能拱手将权力完全让出而成为任人摆布的泥人。法院也在积极地寻找适当的策略抢回自己的权力运作空间。于是法官有意识地怂恿种植户们诉冤诉苦,不但将他们对酒厂的愤怒之火点燃而且还进一步煽风点火。在当时的气氛下,人单势孤的酒厂工作人员在法官的精心安排下犹如深陷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被押上了批判台,无可奈何地接受种植户们势如排山倒海式的批斗。法院透过种植户之手给了酒厂一个教训,让它尝尝法院的威力,其中隐约折射出传统的政治博弈策略的影子。这也说明,在日常诉讼实践中,司法权力的运用并不都是硬性的、强制的,在必要的时候,司法权力也能转换为符号形式以隐秘的方式加以运作。送法下乡作为一场戏剧,其表演的目的就是通过思想意识的渗透达到对人的精神的控制。很多政治意图与行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施,至此,我们再次感叹政治思维对法律思维影响之深远。

(四)尾声:走进葡萄地

当发言接近尾声时,法官清了清嗓子说,事情起于葡萄,闹纠纷也围绕着葡萄,今天收葡萄人也在这里,种葡萄人也在这里,难得人都到齐了。咱们一起到葡萄地里去看看。人群中先是片刻沉默,然后爆发出一片叫好声和掌声,“早就该下来看看了”之类的议论声不绝于耳。于是众人一起来到最近的一块葡萄地。法官站在地头,详细地询问户主种植葡萄的情况,掏出一个小本子记录了水费、农药、化肥、纸袋等成本的投入金额,以及采收、交售成本和种植亩数、产出的数量、葡萄的品种等等,还复述一遍核实,并向周围其它种植户求证。

其实,这季节新疆正值准备春播之际。冰雪融尽地里还很湿,下不去脚,葡萄藤还没有发芽,地里光秃秃的,只剩下一排排用于搭架子的水泥杆立着,真没有什么好看的。法官询问种植户的那些内容完全可以不用来到田间地头,在县法院宽敞明亮的审判法庭一样能完成。然而,当法官走向田间地头,法律的实践过程就不再充满着繁琐的程序和仪式,不再有深奥的语言和复杂的规则,以及司法人员正式的服装和令人生畏的法庭房间。法官通过不动声色的政治仪式化表演展示法律场域的内在逻辑,它又是建构性的,传输和推广意识形态,展现、建构法律和政治权威,所以是一种权力技术或权力资本实践的过程。法律权力部门倾注力量利用权力资本举行具有政治意味的走进田野行动,将更多的公众集中到共同的场所,观看和参与戏剧表演,动员民众倾诉情感以支持其权威,激发民众对法律的热情,借助政治的行为模式让观看者认同其权力的法律实践,这样无形中就强化了对法律场域的控制,实现对场域各方力量的再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