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国家强,创新久则国家持续强盛”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纵观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变迁的历史,所谓的经济强国,无论是19世纪的英国、德国和法国,还是20世纪的美国、日本,概莫能外为创新强国;横观21世纪以来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激烈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遍览现今世界上公认的如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20多个创新型国家,它们大多具有如下特征:整个社会对创新的投入高,而且投入产出绩效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不低于2%,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低于70%,经济对技术依存度低于30%。此外,这些国家获得的三方发明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总数的99%。
依靠创新提升国家综合实力,走创新型国家建设之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如2009年日本为应对日渐疲软的经济环境,紧急出台了《数字日本创新计划》,标志着日本进入了科技创新立国阶段;2000年韩国制定了科技发展的长远规划《2025年构想:韩国科技发展长远规划》,提出了2025年成为亚太地区主要研究中心的具体目标,以确保其科技创新竞争力;2010年,欧盟各成员国通过了未来10年以《欧洲2020战略》引领的系列改革方案,确定欧盟经济未来增长的三种方式,即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聪慧增长”,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更加绿色和更具竞争力为基础的可持续增长,以实现社会、经济和地区聚合高就业为基础的包容性增长,致力于成为最具创新国际竞争力的国家联合体;美国作为全球创新的引领者和风向标,于2011年发布了《美国创新战略:确保经济增长与繁荣》,从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层面愈加重视全面创新。
我国也于2016年5月20日发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将科技创新提到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依靠创新推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并迈向中高端水平。而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改变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
在我国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更因为创新是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常态的关键之举。新常态下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价值链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急迫问题,同时兼顾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统筹经济发展的规模与结构,必须依靠创新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
从另一个层面看,如果在中国的版图上标注出一个个国家高新区,可以发现“星星之火已经燎原”。目前我国国家高新区总数达146个,“十二五”期间营业收入保持了年均17%的增长速度,2017年营业收入达31万亿元,同比增长11.03%,工业生产总值增长6.9%。(www.xing528.com)
除国家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自贸区等孵化器之外,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插上互联网翅膀的新型孵化器也风生水起,创新创业结合、线上线下结合、孵化投资结合、开放式的创新生态系统和产业正纷纷浮出水面,伴之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贯彻实施,我国的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高速列车总里程世界之最,而且正向谱系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特高压输变电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千吨级履带起重机、300吨自卸车等装备制造水平大幅攀升;半导体照明市场超过了4 000亿元;农业科技进步率达到56%。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我国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成果从书架走向了货架。
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截至2017年,我国在核心关键技术上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高端产品开发70%的技术依靠外援,重要的零部件80%需要进口,一些关键芯片甚至完全依靠进口,与创新型国家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此外,长期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可避免地而且正在遭到资源供给和环境恶化的限制,造成我国诸多产业至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底端。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单纯依靠技术引进,缺少甚至没有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的发展模式无疑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消除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需要创新,振兴中华民族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006年国家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战略目标。2008年,由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并会同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创新方法专项工作,创新将是我国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的一项基本国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