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于1916年8月27日参战,首都布加勒斯特则于同年12月6日陷落。至此,不但罗国参战努力落空,而且浇灭了协约国对其加入的兴奋之情。罗马尼亚战争比起大战中的其他会战,一向少为人知,也鲜有人下功夫研究。但罗马尼亚战争有其独特之处。它应当受到远较现在更多的关注。其因在于从罗马尼亚战争,即可归纳协约国之基本缺点与德国基本优点。即我们可以藉此研究合伙作战所具有的先天缺陷,以及如何对抗集权作战所具有的战斗力与经济力较易集中的优点。
但这并非这场失败的战争中的全部教训。这场战争另有更具实际价值的,更容易设法补救的教训。这场战争彰显人们对于数字的错误迷恋;而经常被人滥用的拿破仑式说法“上帝常站在具数量优势的一方”,也遭到一次亚历山大大帝式的重质不重量法则的历史性反证。协约国虽具有打击力与机动力的优势,却再次被一支只相信人类躯体耐力的军队打得七零八落。再者,德奥保联军以3个月时间,快速征服罗马尼亚的举动,是非常值得英国研习的。因为这场战争基本上是动态型战争,作战范围涵盖艰困的自然条件,包括地形上与气候上的。英国的小型陆军接受过这种训练,所以理应能适应这种作战。
开战前一年,罗马尼亚民意逐渐整合。他们一致希望参与协约国这一方。约内斯库(Jonescu)与菲利佩斯库(Filipescu)对协约国的友好观点,激起人民拯救族人的心愿。这些族人,至今生活在异族统治下的特兰西瓦尼亚地区,其景况远较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法国人悲惨。终于,到了1916年夏天,俄军在布鲁西洛夫领军下战果丰硕。但我们现在已知,仅止于表面成功的俄军攻势,却鼓舞了罗马尼亚人踏出重要的一步。这一步,几使罗马尼亚陷于永不见天日的深渊。话说回来,如果在塞尔维亚仍具实力,俄国仍未掏空之前,罗马尼亚就及早宣战,情形就不同了。罗马尼亚的军队在为期两年的准备中,数量虽已倍增,但实质上减低了运作效率。其因是,敌人在艰困的实战经验中,已发展出他们的火力与装备;相反,罗马尼亚与外界的绝缘,军事将领的无能,使军队无法从粗陋的民兵形态转型为现代化劲旅。
罗马尼亚步兵既无自动步枪、毒气装备、战壕迫击炮,又欠缺机关枪——10个现役师中,如以往战前的比例,每一营仅两挺;而新成军的13个师中,8个师完全没有机枪。罗马尼亚的炮兵也不足,空军简直微不足道。罗马尼亚开战时仅储备了6个星期的弹药。而在布加勒斯特的一次兵工厂爆炸中,就摧毁了900万发小型武器弹药。它的盟友则无法履行维持每日300吨补给的承诺。它大而无当的师级单位,加上军官事不关己的作风,简直就是部队行动时的阻力。
罗马尼亚的战略形势,是它另一大弱点。罗马尼亚国土呈现倒L状;位于底部的瓦拉几亚,刚好夹在特兰西瓦尼亚与保加利亚之间。它的边界线则远大于国土纵深,又欠缺横向铁路,首都距离保加利亚边界仅30英里。更严重的是,多瑙河另一边的多布罗加地区,好像是罗马尼亚的后院小径,它提供了敌人一条容易侵入的路线。
而盟国对罗马尼亚军事行动的建议,也是各弹各的调,而且简直就是在强调罗马尼亚内部与地理上的缺陷。英国参谋本部希望罗马尼亚向南进攻保加利亚,使后者夹杀于罗马尼亚与萨洛尼卡盟国军队之间。俄国却主张罗国调兵西进。因为理论上,这样可以与俄军的布科维纳攻势作紧密配合。基于政治与精神上的理由,罗马尼亚采纳了第二条路线的建议。不过,结果虽悲惨,他们的想法倒未必如今日该国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愚昧。罗马尼亚当局认为,保加利亚的领土充满天险障碍,如要发动有效进攻,缺陷重重的罗马尼亚部队是办不到的,而且他们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萨拉伊的部队可以从南往北与他们会师。
另一方面,我们如今已知,罗马尼亚当时如果以更快的速度进军特兰西瓦尼亚,可能会使德奥军陷于困境。即使德奥军有喘息机会,他们也几乎无法凑足兵力应付这条新防线。罗马尼亚的缺点在于本身快速打击力不足,以致能选择的目标就少。
罗马尼亚于1916年8月27日与28日夜间分三路发动攻势。每一路含有4个师的兵力,大致从西北方向穿越喀尔巴阡山隘口。罗军的想法是,先向左转,然后往右回旋,在占据匈牙利平原之后,进入西面的防线。罗军另有3个师准备守护多瑙河,3个师戍卫多布罗加的“后院”。此处,俄国也曾答应派遣一个骑兵师与两个步兵师前来支援。其实,罗马尼亚原先与俄国约定的是,俄国应支援15万人。
图11 罗马尼亚(www.xing528.com)
罗军在发动攻势之后,进展缓慢而谨慎。不久即因山路艰险,桥梁被奥军破坏而受阻。但奥军破坏桥梁并未遭遇阻力。奥军在罗奥边界原有5个实力较差的师担任守卫。为了防止罗军攻击,奥军破坏了桥梁,以便统帅部调集5个师德军与2个师奥军到毛罗什河(River Maros)前线,准备发动反击。此外,德奥联军为了实现法金汉计划中的另一半,在德国马肯森将军领导下,保加利亚先后派出4个师,德军一个分遣队,以及奥军一列架桥火车,准备进攻多布罗加地区。法金汉强调,这些准备工作将使“马肯森军团拥有充裕的武器装备。这些武器至今不为罗军所知,包括重炮、掷雷筒、毒气”。
因此,战事一开始,罗马尼亚是以23个师的兵力对付7个师敌军的。但不到一星期,敌军就增至16个师。由于罗军成功机会降低,罗军只得加速行动。正当罗军各路人马朝西向特兰西瓦尼亚缓缓前进时,马肯森于9月5日猛攻托图卡亚(Turtucaia)桥头堡。他击溃了守卫多瑙河防线的3个师罗军,也因此使其侧翼安全无虑。于是他继续向东攻击,进入了多布罗加地区。这是一次深谋远虑的进攻,它影响罗军士气甚大,并达到了即刻牵制住即将调往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的罗军预备队的战略效果,使得罗军的特兰西瓦尼亚攻势因之停顿。由于兵力分散,各处罗军都虚弱起来。因此,当法金汉于9月18日抵达边界,准备指挥德奥军在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的攻势时,发现罗马尼亚攻势几呈静止状态;其各路部队也分散在宽达200英里的防线上。有一点我们倒应一提,法金汉的参谋总长一职,此时已被兴登堡(与鲁登道夫)取代。要他实际领军打这仗,自有抚慰的意义。
法金汉决定先集中兵力攻击已越过卢特图尔姆隘口(Rother Turm Pass)的罗军南路军,同时派出小股兵力,不让罗军其他路军挨近。然而,即使他的情报渠道较罗军优良,在击败罗军之前,也曾出现过极大危机与令人焦虑的一刻。不过,一如战场上常见的情形,幸运经常眷顾勇者。德国阿尔卑斯军在3日内行军50英里,越过崇山峻岭,迂回包抄罗军南侧翼,然后结合预备队,以高度作战技巧直接击溃在锡比乌(Sibiu),也即赫曼施塔特(Hermannstadt)的罗马尼亚部队,并迫使罗军经山区撤离。
法金汉下一步却因罗国军事总部自乱阵脚而受惠。罗军将领看到德军之后,就像拿破仑对手的感觉一样,“立时因太多事情出现”而不知所措。罗军将领一面要求进军特兰西瓦尼亚的部队静止不动,一面改变预备队作战计划,派遣预备队在拉可佛(Rahkovo)附近渡过多瑙河攻击马肯森的后部。罗军渡河攻击后来完全失败,且等于给法金汉集中攻击罗军中路军的机会,地点是在布拉索夫(Brasov),也即喀琅施塔德(Kronstadt)附近。到了10月9日,法金汉再次驱退罗军成功。不过,忙中有错,他没有包围与歼灭敌人。如果完成这个更重要的目标,就会肃清通往罗马尼亚的隘口。
法金汉坐失这次良机,影响到整个德军进军计划,也几乎拯救了罗马尼亚。因为到那时为止,所有能通过山区的隘口,仍在罗军手中。罗军正顽强击退企图强行进入该国后方的德奥军攻势,并且迫使德奥军原地踏步等待援军。其间,法金汉还向更南的伏尔康(Vulkan)与查尔杜克(Szurduk)隘口发动过快攻,不过攻击也受阻。不久,冬雪降临。就在一切攻势随天气即将停止之际,德军在最后一刻发动了攻势。11月11日至17日,德军突破隘口到达阿尔古日乌(Targu Jiu)。双方在瓦拉几亚平原上一番快速追逐战之后,德军将罗军逼退到阿尔特(Alt)防线上。
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两地德奥军在巧妙协调计划下,准备下一波行动的信号。马肯森目前只留下一小撮兵力据守多布罗加的北部地区。却将庞大兵力向西撤往西斯托佛(Sistovo)。11月23日,他即从此处渡过多瑙河,很自然地由侧面迂回包抄了阿尔特防线上的罗军。不过罗军在新任参谋总长普列山将军(General Presan)的鼓舞下,立即发动计划相当周全的反扑。一时间,真使马肯森部队陷于危机,而且其侧翼差一点遭罗军包围。但罗军的反击旋为德奥军化解。自此之后,马肯森与法金汉的兵力集中。罗军在阿格苏(Argesu)防线虽发起最后的绝望的抵抗,但终不敌德奥军的强大兵力。及至12月6日,德奥军进入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并乘胜追击在多布罗加地区活动多时,但成效不彰的罗俄军。于是罗俄军迅速被驱至从塞列特(Sereth)到黑海的防线上。罗马尼亚绝大部分国土,包括麦田与油田,悉数沦落于入侵者手中,其军队也完全被摧毁。协约国在精神上所受的打击,远大于协约国原先所期盼的利益。协约国原本希望藉罗国介入战争而获得实质利益。
这段短暂的战史,却指出了一个可以引以为鉴的教训。即人数不如组织素质重要,相反,优秀的组织加上能干的指挥官,即会降低对方“数量优势”的价值。至于武器与训练的品质,更是远比注重“人数”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