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世界大战的重心是在西战场;1915年,重心移转到东战场;1916年,大战重心再度回到法国。虽然协约国曾在萨洛尼卡与美索不达米亚消耗掉一些战斗力,但英国新军的崛起,军火供应量的激增,以及远较前更庞大的战斗力,使联军具有突破胶着的战壕阵地战的可能性。同时,英国远征军的新师级部队适度提升实力到一定的标准。1915年底,驻法英军在“基钦纳的军队”与“本土防卫师”参与下,增加到38个师。这时,虽然志愿从军原则尚未废止,兵源招募方式已采取全国登记制。这个计划是在德比爵士(Lord Derby)(1)支持下,自1915年10月开始推动的。目的是使英国陆军兵员需求与产业需求取得一致。即当军事团体需招募兵员时,可以从产业团体中招募;方式上,先以招募个人为主。但是后来发现,个人能应召的数量,不足维持办法中的累进原则。于是从1916年1月起,依据“兵役法案”(Military Service Act),原来的志愿役制——一个名实相当不符的制度,由征兵制所取代。
1915年终,协约国首次正式商讨如何使彼此的行动一致化。12月5日,法国、英国、比利时、意大利诸国军事领袖,以及俄、日军事代表为此齐聚霞飞的总部。结果,他们开会决定一项原则,也就是法国、英国、俄国以及意大利将在1916年间,择期同时发动全面攻击。不过依照英国新军毫无作战经验的情形观之,新军需要时间加强整训;此外,俄国军队需要时间更换装备。所以,大家认为总攻势在1916年夏天之前是无法发动的,然而,却希望实施初步攻势,以消耗德军力量。到了1916年1月,霞飞与福煦明确向黑格表示,请黑格先进行预备性攻击,等黑格完成任务之后,再谈总攻势。
德国的动作则破坏了这个计划。其实,目前只有英国在全力进行这个计划,而且也没有产生全面性效果。而且啼笑皆非的是,就因为英国的行动全不见效,迫使法国以间接方式进行“磨耗”行动(wearing-down process)。且说,德军统帅法金汉此时正准备发动他期盼已久的西线攻势。只是他的西线攻势是有限度的。法金汉本是战略性消耗战的信徒,现在他准备将这主要思想付诸战术性行动了。他计划分阶段、有系统地打这场新形式的仗。每一仗均赋予有限的目标。法金汉是在1915年圣诞节期间悟出一番道理的。他认为英国才是协约国的支柱。他强调,“英国攻打荷兰、西班牙、法国,以及拿破仑的战争史,现在正在重演。只要英国保有一丝成功希望,德国就别期待逃过这个敌人”。然而,除了潜艇战之外,德军对英国及其陆军无可奈何,这是因为英军防区并不适合德军发动攻击性作战。“虽然,我们对于这当前大敌苦恼不堪,但如果我们了解到,对英国来说,他们在欧陆的作战,只是在搞杂耍,他们真正的武器是法国、俄国与意大利军队的话,我们就可以忍受苦恼了。”他认为,俄国现在已经瘫痪,意大利的战果也不足取,“只有法国还能起些作用”。“不过,法国在军事上也已经到强弩之末阶段。如果法国人民清楚认识到他们对军事已不能有所期待,突破之日至矣。然后,英国手中最佳之剑,就被打掉了。”他进一步说,没必要进行全面突破,相反,德军应该以让法军失血至死为目标,选定法国一个点加以攻击。“等这一个破口的血一放,法军指挥官们必定把所有人员都投进来止血。”这样的点,选择贝尔福与凡尔登皆可。德国结果选择了凡尔登。因为:一、凡尔登威胁着德国主要运输线;二、它会形成一个令防守者感到拥挤不堪的突出部;三、它太出名了,倘若被德军攻占,法国精神势必受打击。更有人说,德国挑选这一地点,是受到独特的日耳曼式精神,或非道德层面的考量。凡尔登曾是古代日耳曼部落西攻高卢(Gauls)的必经之门。同样情结曾出现在战壕阵地命名上。德国人喜欢以尼布龙根史诗(Nibelungen)中的英雄——西格弗里德(Siegfried)、布伦希尔德(Brünhilde)等人物,来为战壕位置命名。其实,在德皇挑选“毛奇”统御他的大军一事上,也可明显嗅出这股迷信的气息。更迷信的,则是有关这支大军的总部所在地。1870年普法战争时期,普鲁士大军曾占领科布伦茨镇,并以该镇一家旅社为其司令部。几十年后,他们的后辈竟又找上科布伦茨市,而且仍以同一家旅馆作为统帅部所在地。
凡尔登战术计划的原则是,持续进行有系统的有限攻势。德军的如意算盘是,在持续攻势下,吸引法军预备兵力进入战场,然后将法军轰成炮灰。而德军每一攻势都配有短暂但密集的炮兵支援,以减少本身的伤亡。这些做法,在在表示德军企图于敌军调上预备队进行反扑之前,先将目标占领并予强化。另一方面,法军总部情报组早将德军的预备工作情形上报,但作战组却因自认有一套完整的攻击计划,对情报组的警告充耳不闻。此外,由于比利时与俄国的要塞都被敌快速攻破,于是法国普遍有一种要塞设置已过时的看法。霞飞更说服了法国政府,将凡尔登降级为一座无炮无兵的城砦。凡尔登的碉堡仅作为掩体之用;附近的战壕也呈现不足,而且失修。
2月21日早上7点15分,德军炮兵沿着凡尔登附近15英里宽的前线,朝法军轰击。下午4时45分,德军步兵开始向前推进。虽然第一天,步兵的火线只有4英里半宽,但到了2月24日,守军在默兹河以东的防线,则像被海潮蚀化的岩层,全面粉碎。
霞飞现在方才大梦初醒,赶紧找贝当负起凡尔登防务的重担,并集结后备兵力以供贝当使用。3月6日,德军将攻势延伸至默兹河西岸,不过,由于法军的防御力正逐渐强化,人员也补充完毕,凡尔登一时尚无即时威胁。
就在德军攻势稍事平息之际,法国的盟友则努力为法国解压。英军接替阿拉斯前线的法国第十军团防务,这一来,使英军的防线从艾泽尔一直延伸到索姆河。意大利在伊松佐河地区发起第五次仍不见效的攻势。俄国驱使大批未经训练的军队,猛攻德军在维尔纳附近的纳罗兹湖(Lake Narocz)防线,不过德军稍后就反扑成功,收复被俄军攻占的小块失地。因此,这些攻势实际上并未阻止法金汉向凡尔登所发动的消耗性攻势。德军的攻势进展虽少,但具有累积效果。损失全落在防守这一方。6月7日,伏堡(Fort Vaux)沦陷,德军从未如此靠近凡尔登过。而在阿夏戈(Asiago)地区,奥军的康拉德正对意大利特伦蒂诺的侧翼发起攻势。
1916年春天,俄国再次投入拯救盟友的行动。当时俄国拥有装备极缺的130个师的兵力,其正面之敌则是46个师的德军,以及40个师的奥军。3月间,由于法国凡尔登地区情况吃紧,俄军为了替法军舒缓压力,摆下原先与盟邦约定的年度总攻势的预备与整编工作,向纳罗兹湖匆匆发动一次损耗不赀,延宕时日的攻势。等这波攻势中止之后,俄军又恢复主要攻势的备战工作。主要攻势准备配合英军的索姆河攻势,定于7月发动,同时,俄军西南战线总司令布鲁西洛夫拟以其本身资源发动攻势,藉此吸引敌人对俄军主要攻势的注意力。然而,这时奥军对意大利特伦蒂诺的攻势增强,逼得意大利向俄国求援。俄军为了回应意大利的要求,布鲁西洛夫遂于6月4日提前发动了诱敌攻势。由于俄军并未进行特殊的兵力集结,所以布鲁西洛夫的攻势对敌而言,其实也欠缺预警性迹象。就在这种情形下,布鲁西洛夫部队朝向吕克附近的奥军第四军团,以及位于布科维纳(Bukovina)的第七军团展开攻击。由于攻其不意,奥军大败。
布鲁西洛夫的攻势,是俄军在战争期间最后一次重要攻势,并且引发了一连串的重要后果。一、它阻止了奥军对意大利的攻势,虽然攻势在稍早已被意军削弱。二、它迫使法金汉从西战场撤军。因此,法金汉等于放弃对英军的反攻计划(英军已准备向索姆河进军),以及扩大凡尔登消耗战的希望。三、它导致罗马尼亚作出参与协约国的致命决定,以及造成法金汉的下台。法金汉的职务由兴登堡继任。后者上任后,仍以正式头衔为第一军需总监(2)的鲁登道夫担任其军师。法金汉下台的近因虽是罗马尼亚的参战,潜在因素则是1915年间他的一些方向不明确的战略。这套战略不但导致俄军的复起,而且葬送了他的1916年战略。法金汉是战史上最新的一位行事不够缜密的蠢蛋,是一位能干,擅搞技巧,贪小失大的将军。由于他拒绝甘冒原本就难以避免之险,几乎葬送了国家。1916年,他回头向西战场求取长期期待的目标时,他的战略确实合乎正统作战的“攻坚”真谛——攻敌中之最强者,及其所在之最坚固之处。虽然这种打法,果真使法国倾其后备兵力于“凡尔登屠场”,但是,德军并未因此获得任何决定性战略成果。
此外,奥地利的康拉德曾向法金汉建议,不如像之前打败塞尔维亚一样,集中兵力攻打意大利,却为法金汉所拒。康拉德的理由是,以这种方式进军“世敌”,将有助于提振奥匈帝国军队的士气;如果同盟军从特伦蒂诺向南进攻,并在伊松佐地区打击意大利军的后背,是有决定性成功可能的。后来,1917年,同盟军对意大利东北角的卡波雷托(Caporetto)地区的成功攻势,虽然规模较小,就证明康拉德所言不假。但当时法金汉对计划的可行性与价值多所犹豫,甚至不同意康拉德以9个师德军去替换加利西亚地区奥军的要求。康拉德吃闭门羮之余,仍坚持独力为之。于是抽调一些加利西亚地区之精锐师团前往意大利。但这一抽调,既不能调得充分兵力,完成进军意大利计划,又将前线暴露在俄军布鲁西洛夫的攻势之中。法金汉看到康拉德无视其主张,怒火中烧,等同盟军在加利西亚大败之后,就气冲如牛一状告到维也纳,要拉康拉德下马。不过恶有恶报,他自己就在康拉德去职不久,也相继下台。
布鲁西洛夫的攻势持续了3个月,战果颇丰。但是手边没有预备兵力可立即扩大战果,而且,在他们从北南移之前,德军已在弥补防线上的漏洞。他后期的攻势不具有重大威胁,却消耗了俄军所有后备兵力。俄军不但损失重大,而且使俄国军事力量加速没落。
诚然,布鲁西洛夫的攻势对德军战略影响甚大,但解不了凡尔登的燃眉之急。倒是英军计划已久的索姆河攻势,对凡尔登伸出了援手。后来德军由于欠缺补给,凡尔登攻势也就逐渐消退。虽然德军攻击凡尔登并未达到顿挫法国精神与物资的目的,但几乎放尽法军的血,使法军衰弱得几乎无法参与协约国1916年的总攻势。风水轮流转,英军如今负起与德国缠斗的主要重担,只是做法上,缩小了协约国的战略范围与效果。
7月1日,在一星期冗长的炮击之后,英军由罗林森指挥新成军的第四军团,以13个师的兵力,攻击索姆河以北的一条15英里长的防线。法军则以5个师的兵力攻击一条8英里长,主要在河南岸的防线,此处德军的防务较差。联军在攻击前毫不掩遮的备战,以及长期的炮轰,对德军自然谈不上奇袭的效果了。正面的德军,兵力虽然较少,组织却很坚强。英军面对如此抵抗,几乎全线溃败。英军在攻击时,由于采用密集而死板的“波状”队形(“wave” forma-tions),损失极其惨重。只有在英军防线之南,接近弗里库尔(Fricourt)与蒙托邦(Montauban)地区,英军确实攻破了德军防线,获得一处立足点。法军遭遇的抵抗较轻。由于不抱期望,所以战果看起来反而大。
英法军的挫败,打消了原先对巴波姆(Bapaume)与康布雷(Cambrai)的突破计划。黑格甚至有一段时间重启消耗战术——企图以有限攻势,削弱德军力量。霞飞则希望法军再次攻击梯普佛(Thiepval)的德军防线,但遭黑格拒绝。黑格先独自以其右翼兵力,重新发动攻击。到了7月14日,英军突破德军第二道防线;其实这时有机会扩大战果,但未进行。从此起,盟军一直进行着条理分明,但损耗不赀的攻势。在德军坚决抵抗下,联军斩获甚少。到了11月,联军攻势终在冬雨中停顿下来。总的来说,成效可议,这系列攻势竟使部分德军照样从西线撤出,前去攻击罗马尼亚。
但在某一方面,索姆河之战,为未来战争开启了有意义的曙光。9月15日,坦克首次登场。不过,最初英军在数量不足的情形下,贸然动用坦克。这是一项错误。这样做,不但丧失相当程度的战略奇袭效果,而且由于战术错误,以及一些技术性缺陷,其首战成效也有限。于是,英军上层军事当局对它失去信心,甚至有人主张放弃坦克。尽管如此,更多人则已了解,如果战术正确,坦克可能是解决胶着的堑壕战的良方。
索姆河之战另有间接的效果。由于索姆河的攻势减轻了法军在凡尔登地区的压力,进而使法军有能力发动反扑。法军的芒然军就分别于10月24日与12月15日以少量的损失,收复了绝大部分失土。这些战果之所以能以少许代价取得,原因在于:一、法军恢复使用部分奇袭战术;二、以更弹性的方式,实施有限目标法则;三、集中炮兵全面轰击敌人防线,然后以少量步兵,占领被火炮摧毁的防线。但是,法军成功的大部分原因,是兴登堡为了面子造成的。他坚持步兵固守早先攻占的阵地,不让疲惫的士兵撤至后方较安全的防线上,结果遭到法军痛击。不过,兴登堡从此学乖。1917年春天,他也如法炮制一番,使联军受到损害。
罗马尼亚基于同情协约国,始终在寻求有利机会加入协约国。但其参战的另一原因,则与布鲁西洛夫成功的攻势有关。布鲁西洛夫成功的攻势,的确鼓舞了罗马尼亚参战的意愿。罗马尼亚军高层将领期望,他们的参战,结合联军向索姆河与萨洛尼卡的进军,可以耗尽德军的后备兵力。但是,罗马尼亚本身态势具有先天性缺陷。它领土的战略位置不佳,其主要部分瓦拉几亚(Wallachia)夹在奥匈帝国与保加利亚之间。它的军队只是表面上现代化,实质下具有严重缺点。而在盟友方面,仅俄国可以对它进行直接支援,但俄国只令它失望。就在这些不利条件下,它进军了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由于兵力尽出,使其领土的侧翼暴露在保加利亚威胁下。
就在协约国笨拙地向前摸索之际,德国采取行动了。德国的计划始于法金汉之手,兴登堡与鲁登道夫于8月28日接任统帅之后,将计划作了一番发展。结果,保加利亚的一个军团在马肯森所指挥的德军强力支援下,迂回罗马尼亚的后门,入侵罗马尼亚靠黑海边的多布罗加(Dobruja)地区。如此一来,立即阻止住了罗马尼亚对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的进军,并且吸引了罗军的预备兵力。9月底,罗军遭到德奥军的反攻,大败而退;主其事的同盟军头,就是方才下台的法金汉。罗马尼亚军自此到11月中旬之间,仍能据守罗国西方山地边界的隘口;但这些隘口就在遭冰雪封住之前,为法金汉所突破。此时,马肯森即调转主力,朝西渡过多瑙河,逼近罗国首都布加勒斯特(Bucharest)。于是,从东南而下的法金汉军团,与西进的马肯森军团形成两头包夹的会师状态。布加勒斯特遂于12月6日被德奥军攻陷。尽管错失时机的俄军已前来支援,德军仍朝北驱逐罗马尼亚军,最后将后者逼入与俄国接壤的摩尔达维亚(Moldavia)地区。这次战役中,经过精密协调的德军战略,不但使其罗马尼亚的战斗力大损,而且占领了大片罗马尼亚领土。除了获得新的油田、小麦产区之外,还让俄国多出300英里的防线要守,因为在萨洛尼卡,由萨拉伊统御的联军部队,根本没有牵制住保加利亚后备兵力。
奥地利军对特伦蒂诺地区的进军,原先已打消意军总司令卡多尔纳将军重新向伊松佐地区发动攻势的计划。但等到奥军的特伦蒂诺攻势停顿之后,卡多尔纳又将其预备兵力调回伊松佐。为了进攻伊松佐,从萨波帝诺山(Monte Sabotino)到地中海之间的整个战区,都交由阿奥斯塔公爵(Duke of Aosta)的第三军团负责。第三军团有16个师,正面的奥军则只有6个师。8月4日,意军在近海处发动一些初期的佯攻。两天之后,正式攻势上场。戈里齐亚(Gorizia)之北的卡佩洛军(Capello's corps),攻入镇守伊松佐河通道的萨波帝诺山。长期以来,此山难以突破。8月8日夜间,该军继续渡河成功,并占据了戈里齐亚镇。于是,在卡尔索(Carso)地区的奥军被迫向南撤退。意军企图朝东乘胜追击,却攻不破奥军新的抗阻。之后,意军在秋天又发动三次攻势。即使意军使奥军筋疲力尽,本身的损失倒远大于攻击者。这一整年,奥军的伤亡为26万人,但意军竟损失48.3万人。
这一年,协约国攻占敌土的战绩中,唯一可端上台面的,只有远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巴格达。即使如此,也要到1917年新年期间才完全攻下该城。对协约国来说,这个具有精神象征意义的胜利,与其认为是军事上的杰作,不如说是主其事的英军将领热忱所致。英军过去进攻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痛苦经验,早就浇灭了英国政府想在此地有所图谋的热心。对于增兵美索不达米亚,新任的英国参谋总长威廉·罗伯逊爵士接到各方的反对意见,都认为此举会削弱西战场的联军实力。但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英军新任司令官莫德(Maude)足智多谋,他在不知不觉中,机敏地将守势战略转变为新攻势。他先彻底整编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英军,修复交通线,然后于1916年12月12日,以右向回旋方式进军,并且将防线延伸至底格里斯河西岸上方与库特(Kut)下方之间。这些有计划的壕沟战,是他越过底格里斯河,进击后撤中的土耳其防线的暖身动作。土耳其的防线,到目前与英军防线呈平行状。然而,尽管莫德拥有四对一的优势兵力,他的右翼无法顶住敌人的攻击,他的骑兵也无法切断土军的后撤。所以整个说来,这次攻势并不很成功。不过,英国政府此时却准其向巴格达进军。莫德遂于1917年3月11日进入这座美索不达米亚都城。英军稍后再经一连串相当技巧性的作战,逐退土耳其军,并使之在首尾不相连情形下后撤。英军自此稳占此区。
自从土耳其在1915年初进军埃及未成之后,英国始终在埃及维持一支大军。即使英国为远征达达尼尔海峡而急需用兵,驻埃英军规模与人数仍属庞大。待英军自加利波利半岛撤出之后,危机已除的土耳其军藉机攻打埃及。为了及时阻止土耳其军的威胁,开罗的英军当局在基钦纳同意下,准备在土耳其亚历山德列塔附近的阿亚斯湾(Ayas Bay)登陆。然而,除了英国本土的参谋本部反对这项议案外,法国为阻止英国介入叙利亚,更以政治理由使之胎死腹中。原来法国早认定叙利亚为其战利品。因此,在整个1916年中,庞大的英国驻埃守备军(有一段时间,人数在25万以上)几乎无所事事。同时,土耳其在西奈半岛只利用几千人搅局,以及煽动西部沙漠中的塞努西族人(Senussi)制造骚乱,所造成的问题使埃及边界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
但是英军同时也设法拉拢一位红海以东地区的阿拉伯盟友。此人就是“麦加守护者”(the Sherif of Mecca)(3)。这位“麦加守护者”其实已经为英国做了一桩了不起的事。他拒绝接受土耳其人要求他在圣城宣布“圣战”(jihad)的命令,也因此未使伊斯兰教徒反抗英国人的大结合成为事实。伊斯兰教徒原计划进行圣战,以反抗英国人。然后到了1916年6月,“麦加守护者”在汉志(Hejaz)(4)率众反抗土耳其统治;因此,兴起一股至目前为止,英国人以自己力量无法促成的反抗势力。英国人首先受惠,并决定向埃尔阿里什(El Arish)进军。因为英国人攻克此地之后,即能控制西奈沙漠,使埃及边界恢复原貌。不过,虽然英军总司令阿奇博尔德·默里(Archibald Murray)于7月间在罗马尼(Romani)敉平土耳其人另一次的突击,其进军的进度,由于受到铺设在横越沙漠上的铁路与水管的影响,鲜有进展。英军一直到圣诞节期间,才攻占埃尔阿里什。然后,英军猛攻土耳其军在偏远的马格达巴(Magdhaba)与拉法(Rafah)的据点。(www.xing528.com)
这个类似“新出埃及记”的行动,激起英国以最低代价进军巴勒斯坦的构想。地中海边的加沙地区城镇,以及位在加沙以东25英里内陆的贝尔谢巴(Beersheba),是扼守通往巴勒斯坦通道的重要据点。默里于1917年3月26日攻击加沙(Gaza),几乎攻占,但功败垂成。该日黄昏时分,加沙实际上已被英军包围。但执行任务的英军指挥官们由于情报错误,加上误解,以及欲速不达的焦虑心理,也发出一些错误的命令,致使到手的胜利逐渐让出,其后果则更为严重。由于默里是以战胜回报英国政府,从未提及后续的撤退行动,所以,英国政府仍鼓励他继续发动攻势。默里于是未经充分侦察,并没有足够的火炮支援,就贸然在4月17日至19日之间,向防御力已加强的守军发动进一步攻势。结果惨败。
不过,英国的新阿拉伯盟友除了拥有少数英军顾问,却在毫无英军支援下,及时发挥骚扰土军的功效,抵消了土军的战绩。但这些反抗行动,除初期尚称成功之外,面对土军反击,几乎全军覆没。后来幸亏费萨尔突出奇兵,从红海海岸向北侧击维吉(Wejh),才扭转颓势,甚至扩大了反抗规模。阿拉伯人就从维吉起,不断侵扰汉志铁路(5)。发起这一骚扰行动者,是一位年轻的考古学者、短期服役的劳伦斯上尉(6)。劳伦斯熟读历史与战争理论。他以包容之心,将其知识应用于这特殊环境中。他磁铁般的个性,将阿拉伯人“稀疏的火花,结合为坚挺璀璨的焰柱”。这支“焰柱”,后来耗尽了土耳其人的资源。1917年5月,他发动一群阿拉伯人,以单枪匹马的方式从事远征。他将反抗的新种子,从叙利亚一路南下播撒到亚喀巴(Aqaba)。占据这个位于红海北端的海港,等于克服西奈地区英军在运输上所遭遇的所有危险。不仅如此,也使阿拉伯军成为撬动与英军对峙的土耳其军侧翼的杠杆。此外,土耳其人为了维护长程的汉志铁路,以及镇守汉志南部区域,早已投入大量兵力。这个人数,远多于派驻巴勒斯坦与当地英军对峙的土耳其军。
协约国曾将德国潜艇战,与被视为残酷无情代言者的铁毕子将军相提并论。不过首次潜艇战显然非常不成功。原因一是战果不足,二是道德层面上,对于德国伤害极大。长久以来,美国与德国政府为潜艇战的问题,始终进行着交涉。1916年4月,交涉到达顶峰,美国总统威尔逊发出最后通牒,于是德国放弃无限制潜艇战计划。德国海军在放弃潜艇战之后,即另辟蹊径。他们企图实施自开战以来即在规划的计划。1916年5月30日,不列颠大舰队(British Grand Fleet)驶离基地,执行定期的北海巡逻任务,但做好与敌交战的准备。5月31日清晨,德国海军公海舰队(High Sea Fleet of Germany)也派出船舰,期望击沉部分独行的英国舰队。
为了这样的遭遇战,英国杰利科海军上将早在开战最初几个月,已将作战计划纲要完成。基本上,它以维持不列颠大舰队优势为主。杰利科认为,维持不列颠大舰队优势的目的,不单是为了作战,在宏观战略上,它是协约国在各方面,包括经济、精神层面,以及军事上的关键。因此,当他准备与德国舰队接战之际,他决心不让自己被诱入水雷与潜艇横行的水域。
5月31日午后不久,英国海军比提将军所率领的战斗巡洋舰与战斗舰队,先在北海南方水域进行巡逻,然后准备调头北驶,与杰利科会合。就在此时,他发现5艘德国战斗巡洋舰。初步交战后,比提的6艘战斗巡洋舰中有两艘被命中沉没。在战斗力减弱情形下,又遇上了由德国舍尔海军上将(Admiral Scheer)所率领的德国主力舰队。于是,他只好掉头往北行驶,想引诱德国舰队进入杰利科舰队的威力范围内。杰利科舰队这时尚远在50英里外,不过正兼程赶来驰援。不久海上起雾,光线也昏暗不明。随后,英舰出现在德舰与德国海军基地之间,挡住了德舰归路。入夜,舍尔突破英国驱逐舰防线,英舰虽然发现了德舰行踪,却未及时向上报告。因此,舍尔得以安全脱离。而杰利科为防德国鱼雷攻击,投鼠忌器,不敢追得太近。翌晨,舍尔与杰利科分别领军返回基地,海战也就此结束(7)。
尽管日德兰(Jutland)海战使德国海军居战术上风,但其在海洋上的战略性地位则未变化,英国对德国的封锁也未因此松懈。于是德国又回到潜艇战的老路;其进一步的发展,就是扩大了作战范围。7月间,德国海军一艘大型巡洋潜舰出现在美国海岸附近,击沉数艘中立国船只。
狭窄的海洋如地中海者,这时自然更是发挥潜艇战的好舞台。但这年夏天,英国所遭受的潜艇战压力突然消失。原来,德国海军舍尔上将对德国政府屈服于美国威尔逊总统的威胁,甚感不悦(8)。他拒绝以临检(9)之名,执行潜艇任务。因此,有限的海军行动,由弗兰德斯分遣队(Flanders flotillas)负责执行;对于英国,颇为幸运的是,德国海军指挥阶层很迟才了解利用比利时海岸作为海军基地的好处。有6个月的时间就这样荒废掉了。如今,此地区的德国海军规模,无法与原可发展成近距离攻击英国的优势相提并论。10月6日,舍尔获令必须以其潜艇分遣队增援全面潜艇战。这种暗地重启全面潜艇战的想法,主要来自德国海军参谋长贺岑道夫上将(Admiral von Holtzendorf)以及弗兰德斯分遣队司令巴顿巴哈上校(Captain von Bartenbach)。间接目的在于自动削去舍尔某些潜艇指挥权。舍尔原本计划以潜艇保护自己的出击行动,并以其潜艇设下陷阱,来捕捉英国舰队。
因此,此后德国公海舰队行动呈现停滞,是因为德国自己有两套不同计划,而非日德兰海战失败所致。尽管如此,德国海军并未放任不列颠大舰队掌控北海。8月19日德国的一次潜艇伏击行动,即使并不成功,但也打击了英国海军士气。自此之后,不列颠大舰队的行动,几乎像海军监狱里的老年债务囚犯一样,被关得死死的。北海的南部区域,不列颠大舰队完全无法踏入一步。杰利科与海军部同意有“自我禁闭”的必要。后来到秋天,在德国进攻丹麦迫在眉睫之际,“制海权”这几个字对英国就成为笑话了。英国海军部与陆军部在一番调查之后,认为“基于海军的一些理由,英国几乎不可能支援丹麦”。潜艇的阴影,大过纳尔逊舰队的阴影。英国海军军史上,更有一段发人深思的公正记载:“不列颠大舰队唯有在百艘驱逐舰护航下,方能出海。没有小型舰队保护,主力舰无法离开基地。德国潜艇打击我们的舰队已到令专家与官员跌破眼镜的程度。”显然,这是很矛盾的,英国海军官员自开战以来就声称主力舰的威力强大,并认为潜艇是无威力的武器。
1916年秋天,英国海军为了对抗新一波偷袭协约国贸易的潜艇攻势,召集轻型舰艇参与反潜作战。不列颠大舰队由于护航的轻型舰艇被调离,护卫力减弱,更像铐上更重的脚镣一样动弹不得。尽管协约国采取各种反潜措施,但德国潜艇攻势极为成功。协约国船舰损失的吨位,从1916年6月的每月10.9万吨,稳定上升到1917年1月的每月36.8万吨。其中大约一半属于英国船舰。在这段偷袭协约国船舰的日子里,地中海是很不利于英国船舰行驶的地区,但却是德国潜艇的天堂。德国潜艇在此,除了寻求目标比较容易外,也简化了可能发生的,违反原先与美国约定的问题——在地中海,很不容易伤害到美国籍船舶或者相关权益。一艘独行的德国潜艇,在5周的巡逻任务中,击沉船只达6.5万吨。
反潜措施全然无法阻挡一波波的沉船数,即使增加护航驱逐舰与小型船舰数量也一样。1916年9月的一个礼拜中,德国两艘或最多3艘潜艇,在一个有97艘驱逐舰、68艘辅助舰巡逻的区域里,共击沉了30艘商船。各种防潜办法中,包括有行驶秘密航线,升起伪装旗帜、派出引诱船等,有一种办法是一种称为Q船(Q-ships)的诈术。这种舰艇装有鱼雷管、深水炸弹,以及枪炮等武器。当它伪装成商船时,武器都隐藏在可折叠的掩遮物之后。它不但外表经过伪装,而且遇到德国潜艇时,有些船员也要装出一副惊慌失措样子。然后引诱潜艇浮出水面,使之进入近距离范围内加以击沉。虽然这些Q船的行动,有海战中最富浪漫味的一面,并且曾击沉11艘潜艇,但它的成效到了1916年底,除了让敌人更加警惕之外,几乎消失殆尽。而且,它因不易被潜艇分辨出是武装或非武装船,以致在任何情形下,都遭到德国潜艇攻击。不过,英国对一般商船加以武装之举,使德国潜艇的危机加剧。英国武装商船之后,使行动缓慢、结构脆弱、几乎半盲的德国潜艇陷于危险困境。结果,德国潜艇如果愈想放过商船,自己就愈危险;愈不注意目标的原貌,或不救援商船上的人,自己就愈安全,任务也愈容易成功。因此,德国自然更要求潜艇一遇见协约国船舰就予以击沉。
此外,在英国感受到经济压力的同时,德国也同样有所感受。德国领袖因此惧怕求取陆战胜利与经济渐趋崩溃的结果,会将国家拖垮。于是德国海军当局宣布重新进行“无限制”潜艇战。由于此时潜艇数量已增加,攻击可以远比以前更密集,他们认为可藉此逼迫协约国臣服。鲁登道夫接受这个意见,同意作出到目前为止他所反对的步骤。海陆军意见联合起来之后,势力自然强大。它压倒了帝国首相的反对。德国先前曾提出过和平建议,但遭协约国拒绝。于是在心理上,此时德国对于公开取消“公海临检限制”,已无道义负担,同时也不再顾忌撤回对美国威尔逊总统的承诺。1917年2月1日,德国正式宣布“无限制潜艇”政策。这表示德国潜艇将在无警示下,击沉所有协约国船舰、乘客或货物。这同时表示,德国完全了解此举将促使美国全力对抗德国。德国也有人对这种做法是否明智持异议。但都被一些请愿所压制。这些请愿包括要求行使“无限制”政策、保证能胜利,以及认为“德美无法避免一战”等理由(有人认为美国为确保盟邦的还债能力,非协助其盟邦不可,所以必定会与德国开战)。不过,德国真正期望的是在美国全力参战之前,已获取胜利。
(1) Lord Derby,应指“第十七世德比伯爵”,英国政治家,1915年至1916年曾任英国兵役署长(Director General of Recruiting)。
(2) 在德国,通常是由参谋总长代行德皇的统帅之权,而由第一军需总监负责实际的作战指挥。
(3) 指哈希姆〔Hashemite〕家族族长侯赛因·伊本·阿里(Husein Ibn Áli)。其子费萨尔与阿卜杜拉,后来分别成为现代伊拉克与约旦国王。
(4) 为今日沙乌地阿拉伯一部分。
(5) 此路,名为运输土耳其朝圣者至圣城,实为土耳其控制阿拉伯地区之工具。
(6) 即“阿拉伯的劳伦斯”。
(7) 这次海战,英方总计出动约150艘军舰,其中37艘为主力舰;德方各式舰艇亦达百艘之多,其中主力舰占27艘。详见第六章第七节。
(8) 德国于1915年5月7日击沉“露西塔尼亚”号客轮之后,遭到美国严重抗议。遂于同年9月1日起,首次中止无限制潜艇战术。1916年2月,潜艇战恢复,又遭美国抗议,5月起,再次中止潜艇战。
(9) under the code of visit and search,指国际法中,交战国对中立国船只是否违反中立行为的搜查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