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择偶研究的主体的深度探讨

择偶研究的主体的深度探讨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择偶标准的研究可以大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一般择偶标准的综合性研究;第二类是对某项择偶标准的具体研究;第三类是对于择偶标准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研究。李银河从我国征婚广告中总结了人们择偶标准中最受重视的因素依次是:年龄、身高、教育程度、性格、职业、婚姻状况与经历、容貌和健康。它指的是择偶的过程或方式。对择偶方式的研究,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对它的划分也不一样。

择偶研究的主体的深度探讨

纵观国内外择偶研究的主体,不仅包括择偶标准、择偶行为模式(择偶方式)、择偶观,还覆盖人们择偶时的爱情观、婚姻观、生育观、离异观、性别角色观,以及他(她)们的性态度和婚前性经历等。由于本研究侧重于择偶心理学方面的探讨,因此重点对择偶标准、择偶观、择偶行为模式进行介绍。

(1)择偶标准。关于择偶标准的研究可以大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一般择偶标准的综合性研究;第二类是对某项择偶标准的具体研究;第三类是对于择偶标准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研究(李银河,2002)。择偶有没有标准,其标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择偶标准是不同的。Buss(1993)概括了择偶标准的指标因素有:身材特征、年龄、种族、宗教、社会经济地位、智力、个性以及社会态度等。Fisher(1980)在其著作《苏联婚姻市场》中对一般择偶标准的研究发现,这些标准包括他(她)爱你、你爱他(她),性格、教育健康、民族、职业、经济状况等。李银河从我国征婚广告中总结了人们择偶标准中最受重视的因素依次是:年龄、身高、教育程度、性格、职业、婚姻状况与经历、容貌和健康。

(2)择偶行为模式,即择偶方式。它指的是择偶的过程或方式。对择偶方式的研究,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对它的划分也不一样。首先,根据配偶选择的主体来分,较为普遍的是把它分为包办婚姻和自由择偶两种类型。其次,若以择偶范围大小来分,择偶方式可以分为族内婚(endogamy)和族外婚(exogamy)。前者要求个体在一个特定群体内部选择配偶,后者要求个体与非本群体的成员婚配。Feldman根据社会阶层与择偶标准的关系,把择偶行为分为三个模式:社会分层与择偶行为绝对相互独立,即择偶行为完全随机;社会分层与择偶行为绝对相互依存,即择偶行为完全由社会阶层所决定;某一社会阶层内的随机择偶,即择偶范围不会超出人所处的阶层,但在阶层内是随机的。李银河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情况似乎属于第三类。最后,有学者认为“引导择偶”也是一种日益凸显、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择偶方式,例如电视中的婚姻派对,大众征婚等(林胜,2002)。

(3)择偶观。Waynforth和Dunbar(1995)认为:拥有较少资源的男性倾向为伴侣提供家庭承诺,再婚或有子女的男性和女性相对要求得较少,而来自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阶层的男性和女性则要求得较多。(www.xing528.com)

Pawlowski和Dunbar(1999)研究发现,择偶者总是试图通过“展现个人的正面形象”“隐瞒年龄现实”来将婚配利益最大化。他们认为这是由于男性对年轻女性的要求更高,所以女性会通过隐瞒年龄来增加自身价码,研究并估计隐瞒自己年龄的人多数可能在35~50岁之间。女性拒绝公布她们的年龄为的是使自己显得比实际上年轻,这样可以使她们对配偶要求更多,从而寻找到一个高质量的伴侣。

乐国安等(2005)通过对404例天津和432例波士顿征婚启事内容的分析研究,发现:①男性更关注未来异性配偶的相貌、身高信息,女性更关注对方的资源与承诺信息,但天津男女征婚者在这两方面表现得更为强烈;②男性随年龄增长,会倾向于更大程度地寻找比自己小的女性,而女性则较稳定。

本研究不仅对当代中国人的择偶状况进行了全面、清晰地描述,而且在心理学的理论框架辩论中,探索和揭示了当代中国人的择偶偏好及其性别差异的本土化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