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原生家庭到底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许多人都会说自己的问题根源就是缺少关爱,父亲太严厉冷漠,母亲太脆弱,家庭中有很多矛盾冲突,导致作为小孩子的我得不到爱,所以缺乏安全感,成年后就要不断地向伴侣寻求弥补。这样的理解其实是对原生家庭影响的一个过于简化和肤浅的认识,而如果单纯把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归结为爱的缺失,我们就会永远停留在被动等待的心态中。
我在咨询工作中听过许多原生家庭的故事,也观察到许多代际间传播的特质,所以越发体会到依恋理论的局限性。依恋理论关注的是亲子关系中那些创伤性的伤害、分离和威胁,并认为我们对于许多人际关系场景的情绪反应会受到这些体验的影响。可是影响孩子心智发展和社会化的因素远不止这些。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可以分解成很多的细节,例如:
自我认知
当我们探讨自我认知的时候,更多是在探讨已经获得了多少知识,但我却觉得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觉察和反思能力。自我认知永无止境,但是每个人获取自我认知的能力是不一样的。父母是否能理解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影响,了解自己的个性和脾气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等等,也会相应影响到子女。
自信
父母对自己的总体评价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会影响他们对待自己孩子的行为,这些行为会塑造孩子的自我评价,从而决定他们的自信程度。另一方面,父母的自信程度还会影响他们面对人际关系和各种生活挑战时的策略、表现,孩子也会将观察模仿到的这些表现,投射于自己的人际交往中。
情感表达
每个人表达情感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尤其是那些我们羞于表露的负面情绪:脆弱、伤心、依赖、困惑、痛苦等等。从情绪聚焦疗法的角度来看,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用一些次生情绪去掩盖原生情绪,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比如当一个人感到难过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可能是愤怒和批判。父母在情绪表达上如果有这种自我保护的习惯,那么这种习惯多半也会出现在子女身上。(www.xing528.com)
韧性
心理学上把韧性定义为人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的适应能力,通俗地讲就是所谓的“内心强大”。不过内心是否强大并非天生,而是一种后天可以培养的能力。高韧性的个体并非完全没有消极情绪,而是能够适时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来面对。一个人心情低落时可以用多少种不同的有效策略来进行自我调整,大致能反映出他的韧性强弱。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所接受的培养和训练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们这一代人的韧性培养也多少会受到影响。
界限感
人际关系中的界限实际上是一系列关于他人可以怎样对待我们的规则。界限感的建立和好恶感的确立,独立自治能力的形成,以及对亲密关系的维护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关联。父母一辈对界限感的认识非常模糊,多少也和他们成长的历史时代有关。子女如果和父母形成界限感模糊的亲子关系,就无法清晰地定义自己的个人界限。
这些总结,试图让大家更加清晰细致地了解原生家庭是怎样影响我们的。我经常和来访者说:关注原生家庭或许并不能改变成长经历带来的影响,但是当我们明白影响是如何产生的时,就会对这些影响有更多的认识,也就有了不同的选择。
你会发现以上所罗列的这些角度,都是某种能力或者意识,因此都是可以学习和培养的。原生家庭之所以影响巨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限制了我们的学习机会,让我们始终需要依赖那些不良的模式和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