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通过不同的繁殖策略来确保物种延续,比如老鼠,依靠在短周期内大量繁殖来对冲幼崽死亡的风险。母老鼠在出生后30天左右就可以产崽,一次产10~12只幼崽。相比之下,人类的策略则是在超长的生育周期内进行少量繁殖,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大约需要18年左右的时间。这也就意味着,对于人类来说,父母对子女需要有相当大的投入,而子女则会尽最大努力确保父母持续地抚养自己。
基于这样的角度,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一个高冲突的家庭当中,孩子会担当起关系维护者的角色。孩子对父母有可能分离的风险具有非常强烈的敏感性和干涉本能,这样的本能通过自然选择被写入了我们的基因。正因如此,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家庭治疗师”。
孩子是怎样扮演治疗师角色的呢?夫妻两人产生矛盾的时候,很容易把孩子当作工具或者媒介,用孩子来要挟伴侣,甚至通过孩子去控制或者攻击伴侣。而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孩子对于家庭具有极高的忠诚度,当意识到自己在父母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时,往往会心甘情愿地承担这个角色,甚至以牺牲自己为代价。
有的孩子会通过逃学、打架等行为问题来转移父母冲突的焦点,有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身体或者精神上的病症,因为这些病症的出现能让父母暂时停止争吵。从结构家庭治疗的角度理解,孩子的这些问题未必都是源自个体,更多是因为这些问题在家庭关系的互动中具有保全家庭、维护父母关系的价值。(www.xing528.com)
很多时候,孩子是无意识地进入这种角色的,因为父母的冲突让他感到焦虑不安,而充当和事佬可以暂时缓解这种焦虑。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做一个懂事的乖孩子,努力学习,为父母赢得他人的赞赏,成为孩子们最常选择的父母关系维护策略。满足父母的要求和期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家庭的冲突,因此在一个高冲突家庭中,这种取悦父母的行为模式会被不断强化,从而让孩子形成取悦型人格。
通过取悦父母来缓和家庭关系的方式看似管用,实际上却让孩子承受着巨大的代价。当孩子顺从父母的期待去做许多事情的时候,是被恐惧、焦虑而非爱和兴趣驱动的。不取悦父母,父母关系就有可能恶化,而这是孩子最不想看到的局面。在这种恐惧的笼罩之下,孩子会逐渐丧失对自己喜好和感受的把握。
另一方面,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是互动的。子女以取悦的角色面对父母时,也强化了父母通过批评和指责子女来发泄焦虑、处理夫妻关系矛盾的习惯。这会导致父母之间的矛盾永远无法得到正面解决,子女也会因此而处于长期焦虑中,因为无论怎样努力取悦父母,都无法换来双方关系真正的缓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