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韶东 任宣平
宜兴人有正月不剃头一说,因此临近年关,就纷纷涌进长桥南北头的几爿理发店,料理一番。否则要一直等到来年二月二。此时,身穿白大褂的剃头师傅们顿时忙将起来,每天早开门、晚歇业,炉子不熄、热水不停,连吃饭时间也要见缝插针挤出来。其时,理发店尚属于集体性质,拿工资的,但劲头不弱,况且还有大师傅兼经理的老蔡在盯着。
蔡来根十分满足这样的日子。在他看来,温饱无虞便是幸福,没有什么理由不开心、不出力工作。少时学艺,挑着剃头挑子城里乡间地转悠、揽生意,顶个近乎蔑视的“剃头佬”称呼,受风挨雨的,勉强混个半饱。而后省吃俭用十来年,在宜兴城长桥头租了间小门面,算是有了自己的理发店,终于能当个体面的手艺人。因为用心,老蔡剃头技术好得没话说,无论三七开小西装头,还是中分、小平头, “咔咔”几推子、 “嚓嚓”几剪子,面目一新,又快又好。至于修脸刮须,对他而言更是拿手好戏:揭掉热毛巾,左手三指轻托、右手锃亮剃刀清风拂云般掠过,光洁、舒服!有孩子来剃新头,他将一整套工具洗了又洗,白纱布擦了又擦,加些白酒在温水中润湿胎发,轻手轻脚,弟成桃子头,孩子还在呼呼大睡。承了老式剃头传统的他,空闲时光还会掏耳朵、剪鼻毛、通眼孔。谈及他的“瑞琪理发店”,人们无不啧啧出声,成了绝佳的免费广告。
然而在老宜兴人最在意的不是老蔡的技术,而是他的为人。如果说热情周到的服务是为了生意更好,九佬十八匠,饱尝手艺人苦难的老蔡深知人情,选择回馈温暖。以前走乡串户,现在天天有客登门,经人历事多了,正所谓见多识广,加上剃头佬手不停、嘴不停,一会儿工夫活儿干完,客人头面清爽,还长了见识,心情也舒坦。有时,熟客到他店里坐坐,不剃头,专听他海阔天空地吹侃。书上看来的,街巷里听来的,老蔡庄谐皆备,说者带劲,听者有趣。这样的镜头印在许多人的记忆里,成为老宜兴的一道风景。
另外的场景,是国家实行合作化后,个体剃头佬集中起来,集体化运作。他的手艺成了顶梁柱,先后出任过城里和平、美丽、红星等多家理发店的负责人,头衔改作经理,并带出不少徒弟,个个手艺过硬、认真负责。以前剃头,常有客人忘带钱,赔了功夫,赔了敲腿捏颈的力气,老蔡从不计较,照样乐呵呵迎来送往。而今公家的东西,他从来一丝不苟,不论一条毛巾还是半块肥皂。老蔡的长女曾经跟他在城里学剃头,一次把店里的半块肥皂带回家洗衣服,被他知晓,挨一通大骂,并被赶回乡下老家务农。对徒弟、伙计也是如此。没办法,老蔡榜样做得刀刮水洗:从来第一个到店,末一个收门,弟头工具摆放得整整齐齐,地下清扫得发丝不见一根。对外呢?店面换过几次,多在长桥头附近,人来人往,熟人多,也有生面孔,门口喊一声:“蔡经理,某人的东西我放这,他几时来拿的。”他高声答了,放在大玻璃门后摆好,到时交付,绝对不会出错。久而久之成了地标,进城出城,人们会说:“就到蔡经理店里碰面罢。”谁要是夜来落了枕,不用进医院,到他店里开个口,掰个头颈,手到擒来。那是个人本事,和挑蛇丹、烫腮腺炎一样,不收一分钱。(www.xing528.com)
上了年纪的老蔡依旧没有闲,就在紧靠长桥南堍的西珠巷又开了一间剃头店,用的都是老师傅。宜兴人离不开蔡经理,老蔡也放不下老熟客。生意淡时,他把偌大的莲花瓣凳搬至大玻璃门口的光亮里,让上了年纪的客人晒着太阳,边翻检着寻虱子来掐。时光就像这脚下的长桥河水,从冬天流向春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