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惠君
宜兴宜城街道有一条白果巷,过去曾因为巷口徐姓人家有一棵4个人才能合抱的大白果树而得名。如今,白果巷经过改造,已呈现一番都市新貌:巷子两边都种上白果树,一到深秋,白果树树叶变成金黄,秋风吹起,沙沙落下,一地金黄。走在其间,自有一种诗意的味道,白果巷更加名副其实了。老城改造前的白果巷是什么样子呢?从白果巷走出的“李师母”又是谁呢?
说来也巧,在《从青石板的小巷走来》中,我要采访的,一个是我同学的老邻居,一个是我童年的老邻居。我出生在白果巷的李家大院,那是一个三进院落的老房子。我家住在第一进屋里,隔着两个天井,到第三进,便是李师母家。李师母原名叶秀清,因丈夫姓李,附近邻居都亲切地称呼她为李师母,久而久之,人们只知道她叫李师母,很少有人知道她叫叶秀清。听说李师母如今已102岁高龄,住在环科园苏欣护理院内,我不好直接去打扰她。
接到采访任务后,几经辗转,我终于见到叶秀清的女儿李安安,请她来我的办公室坐坐。看到李安安阿姨,她年轻时的模样清晰再现,她有一个儿子和我同年且同名,小时候我俩一起做游戏的场景立马在脑海里浮现。李阿姨也亲切地说起我的童年往事,我们就这样亲切地聊开了。
说起她母亲叶秀清,李阿姨笑着说:“她是位老积极。”1915年出生的叶秀清,1958年的时候就开始做居委工作,先后做过宜城建设街调解委员、居委副主任,并被镇里选为人民代表等。听完介绍,我以为叶秀清是位专职居委干部,谁知李阿姨告诉我说:“不是的,过去在居委工作的人都是兼职的,是没有一分工资的,全是义务劳动。”
20世纪50年代的宜城镇,家家户户都有一只粪缸,由农村人上城里来收大粪去乡下垩田。国家一个新政策发来,家中不能再设有粪缸,卫生工作要搞好,必须进行粪缸改造。 “老积极”叶秀清立即动员大家,把家里的粪缸都拆掉,另选地点造公共厕所。这一系列的工作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很繁琐,叶秀清在那段时间不厌其烦地上门做工作,选地点,造厕所时帮忙,那段时间真是忙得不可开交。厕所造好后,方便了附近居民,家里又清洁卫生了,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在计划经济年代,买东西都要凭票供应,分发票证的任务就落在了居委小组长的身上。每个月都要发10几种票,有粮票、肉票、油票、布票等等,必须毫无差错地分发到每一户居民的手中。叶秀清这时就安排孩子们先挨家挨户去叫人来领票,然后认真细致地分发,读过几年书的叶秀清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总是一丝不苟,从没出过差错。(www.xing528.com)
居委里零碎的工作其实还有很多,大多要和居民们打交道。除了日常的查卫生、发票证、巡夜、组织学习等,还要负责调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听到哪里有吵架声,叶秀清总是尽快赶去调解,经过她春风细雨般的耐心劝说,将心比心的劝解,一般情况下总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居民们都称李师母是个“大好人”。
李师母到底好在哪里呢?李家大院有个孤儿叫运乾,父亲早亡,母亲去了上海工作,他只能跟着奶奶生活。不久,奶奶因病去世,他无依无靠,就去上海找母亲。结果在上海没有吃,就去偷点东西吃,便被抓起来劳动教养,劳教回来后就无家可归了。建设街居委周生娣主任和李师母,收留了运乾,安排他到街办厂去工作。街办厂后来合并到棉纺厂,他又去棉纺厂工作直到退休。一路走来,李师母对运乾照顾有加,以一位母亲的身份帮运乾介绍对象,成家立业。现在运乾已经做了外公,一家子过得很幸福。运乾很感谢李师母对他的照应,对李师母就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如今102岁的李师母住在护理院,处于老年痴呆症的状况,基本上不认识家人了。运乾就担起了照顾李师母的重任,和李安安两人轮流照顾李师母,隔一天就去看望护理李师母一次,不是母子胜似母子。所谓“行得春风有夏雨”,正是有了以前李师母对运乾春风般的温暖,才有运乾真心的回报。
和李安安阿姨的一番长谈,我分明看到了一个热心居委工作的“大好人”形象。多少年过去了,我已经不大记得李师母的模样,依稀记得她戴一副眼镜,很文雅的样子。她的善良、大度、不计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许就是她之所以长寿的秘诀。
采访结束时已到下班时间,我和李安安阿姨一同下班,李阿姨看着我工作地方高高的院墙,笑着说:“过去的白果巷李家大院也是这样的高墙。”看到一棵百年古桂花树,又对我说:“过去李家大院也有这样两棵桂花树,你记得吗?”一经提醒,我忽然记起来了,记起居委老积极李师母在桂花树下朝着我微笑的样子。
邵惠君,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宜兴市作家协会会员。从1990年开始在《宜兴日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