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巷子是一个城市的根,没有老巷子的城市没有历史,也就没了味道。宜兴城原先有几条老巷子,最精致的当数周王庙南面的东庙巷、西庙巷,望不到头的青瓦白墙,斗角飞檐,高低错落里十分好看。青石板砌的街道粗糙宜人,墙角边草鞋布履踩不到,偶有牛筋草露出,给单调的青灰色点缀一二。木门木窗常开,门口摆些糖果之类的小商品,半是店铺半是居家。走进去,一方小木桌,三两个蟹爬凳,算作门厅。低了头穿过腰门,或是厨间、或是卧室,逼仄得转身不便。伸手便够得着隔墙檐头,一条晾衣绳串满各户衣物,喊一声传过去七八家。 “半世修勿来街角落”,低头抬头便见,这便是乡下人羡慕不已的城里人家。也有占地开阔,当中围个天并,四周两层木结构小楼,状若四合院。讲究些,院里满种四时花卉,地下扫得锃亮,楼梯扶手来回擦,桌上茶杯三天两头洗。自己舒服,人来客往,心情也舒畅。只是这样的房子不多,闲情更少,旧时过日子要紧。
东庙巷东连着水浮路,北面是连贯东氿、西氿的长桥河。每天清早,送菜的小船从东关桥上岸,菜贩收了,就在东庙巷里散卖。来自各地的新鲜蔬菜、瓜果和各式湖鲜河鲜,是城里人的最爱。卖菜买菜,人多的时候,狭小的青石巷摩肩接踵,蹲不下去,就门阶上讨价还价。习惯了,主人家也不计较。散市时打声招呼,明天还来。
紧靠水浮路的便是周王庙,七八百年了。1994年在旧址上重修,三进,有门楼、戏楼,大殿是明代的框架。陆机撰文、王羲之手书的《平西将军周府君碑》,承载了宜兴人对英雄人物的倾慕之情。巷口有两家香烛店,除了逢年过节,平时没什么生意,只有远道慕名而来的过客流连一番,在周孝侯像前点上三炷清香。庙的四周大多是旧式的平房,映着梧桐树的光景,时光斑驳。庙门前的小广场是庙会、节场聚集地,近年来办得少了,成了古玩、邮票之类的交易场所。物品半真半假,买卖双方心知肚明,图个喜好。
沿街往西,起首是间剃头店,莲花瓣座椅,大块玻璃镜边挂了长长的篦刀布,煤球炉热着水,一派安静。熟客居多,没有其他生意,店主剃刮完毕,就帮客人揉腿按颈,十分殷勤。再过去,豆腐店,馒头铺,不用看店幌,闻着味道就知,这里是老城里人吃早餐的地方。蒸糕满街香,一碗豆花加两根油条最适宜肠胃,麻团加瘦肉粥拎回给老婆孩子,满手的油就头发上擦了闪亮一天。靠近茶局巷口的馒头店经营多年,应了客人口味加了素菜、豆丁馅,卖得最好的仍是大肉馒头。还有蒸糕饼,用模板成型,点的红也很精致,是城里人办满月、结婚、寿庆等喜宴的首选。每次走过,水汽升腾里伙计搬来运去高声吆喝,颇有声势。难得见到匾额、彩旗揽客,住在这里的人们骨子里爱实在、不张扬。
东庙巷南北,另有小巷零星穿插,一并呼作生产街,是宜兴城老八街之一。这里有个“外援主任”王秀蓉,二十多岁作为选调青年骨干从苏州到宜兴,做居委民事调解工作。四十多个年头,同沐江南风雨,不同的是从虎丘山下到了长桥头边。没有惊人伟绩,有的只是家长里短、邻里平安。王阿姨为人谦和、友善,脾气好得出奇,以及令人服气的认真劲,慢慢串起了周遭居民的心,生产街连续十年被评为“无锡市模范居委会”。淅淅细雨,打得青石板湿漉漉,多年过去了,人们听不到她那一口吴侬软语,还真不习惯。
过了人民路大街就是西庙巷,同样的青石板铺地,没有店铺,门户要少些、阔些,表明里头住的都是大户人家。青砖墙没有上石灰,更显富气。朝北的木门多是单扇,是后门,庭院深深,前门一直在南边的白果巷。(www.xing528.com)
西庙巷当中段有幢独门独院的建筑,古色古香,开阔,北头伸至西珠巷。原主人不知是谁,现在是派出所用房。外墙全是扁青砖摞就,美观兼坚固。大门左右是耳房,偌大的天井铺着大青石板,空出一块泥地种了两棵枣树。四下一溜暗沟下水,更显平整。大红石柱撑起四周单拱走廊,二楼是全木结构,雕楼画栋,角门隔断处,想必旧时是小姐闺房。经风历雨,如今髹漆已褪,踩上去吱咯作响。后院西首是道山墙,难得上了白石灰,将阳光反射,映照得青石板庭院暖和明亮。当中一口老井,架一方木轱辘,井水甘甜如故,是周边人家饮源。
1958年,周生娣从农村妇女主任进城,接下建设街担子时,这片数千人聚集的老城区异常繁密,却被她摸得一清二楚。无论大人小孩,只要说个名字,她都能将一家子情况说个通透,甚至包括圈养的鸡鸭只数,每户居民家门口有几块青石板。为解决就业,她先后创办了劳保用品厂、轧面店、废品收购站等11个街办企业,安置就业近百人。七八十年代的居民房老旧不堪,屋漏偏逢连天雨,周家“恩娘”的被窝里不知睡过多少家孩子。直至今时,上了年纪的“孩子”们回忆起,热泪盈眶。
隔开一条南北走向的纱帽巷,东面也是一户大人家,漆得厚厚的木门从不掩,主人是个老翁,整天笑眯眯,捧个紫砂壶搬了躺椅在门口晒太阳,看人来人往。经常有客登门,老人乐呵呵地迎了,往里让。朝南的门院阳光分外足,天井里的月季开得极是明艳。即便雨天,串门也不需撑伞,自有檐头挡着。葡萄架下的陶台陶凳风雨不收,手摩茶冲,光亮如镜。老人健谈,兴致高时,天南地北无所不及,却颇有见地。据说年轻时走南闯北,见识非凡,还曾做过宜兴某局的领导。谈得深了,说起革命轶事,桩桩件件如在昨日。原来,平常巷陌也有此等英雄。
西庙巷、纱帽巷、西珠巷一带旧时官宦人家多,今时风光不再,但飞檐挑角,气象依稀。常有人力三轮车进来, “叮铃铃”打铃揽生意。吱哑一声门开处,挥手招车,门里还有几句叮嘱。于是西装革履,夹个公文包,拉上遮阳布,从公园路转出、往车站,又是一番新天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