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对浙江湖州5所农民工小学的395名务工子女阅读状况做了专题调研。对图书馆利用的调查数据显示,54.5%的农民工子女从未利用过图书馆,说明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图书馆意识较薄弱。半个月利用一次图书馆的占15.4%,每月利用一次图书馆的占18.4%,3~4个月利用一次图书馆的占11.7%,而且以“借阅文献”和“看展览、听讲座”为主要目的。通过参与图书馆活动情况的调查发现,从未参加过图书馆组织的读者活动的在被调查人员中竟占62.3%,参加过征文等读者活动的占18.6%,参加过展览、讲座活动的占19.1%。调查还发现,农民工子女的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为小学、初中程度,极少数为高中、大学,甚至还有文盲。家长文化水平的低下使他们无法对其子女言传身教,再加上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普遍简单化,容易使孩子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因而自暴自弃、不思进取。调查发现,外来务工子女中近1/3家庭经济情况较差,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为孩子购买课外书。农民工子女家庭中多数或在城乡边缘合租廉价房居住,或住在临时工棚,开小饭馆、小商铺的白天开门做生意,晚上关门全家即在铺内搭板睡觉,居住环境拥挤、狭小、不卫生。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没有自己的独立房间,缺乏固定、安静的学习空间。有的孩子的“家”就安在菜场摊位边的旮旯里,睡觉、做作业都在不透风不见光的地方,连一张像样的桌子、椅子都没有。这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别。
邢燕的硕士论文,选取了济南市一所区属普通小学,对该小学外来务工子女和本市子女阅读情况做了对比研究。课外书来源的调查显示,务工子女与本市子女拥有课外书的比例分别为98%和100%。虽然总体差别不大,但可以看出,仍有个别务工子女没有自己的课外书。可见,个别务工子女的父母对孩子课外阅读不够关心。影响阅读的外界因素的调查显示,务工子女选择一个人读书的占29%,与父母和老师一块读的占62%;本市子女选择一个人读的占65%,与父母和老师一块的占35%。务工子女独自一人读书的比重远低于本市子女,可以看出本市子女的阅读自觉性更高一些。调查还显示,务工子女父母经常阅读与每天阅读的比例均低于本市子女,可见务工子女父母在阅读习惯养成的身教方面还有待提高。在阅读困惑的综合对比中,务工子女“不知道该读什么”的比例高于本市子女;一、二年级的综合比较中,二年级“不知道该读什么”的务工子女比例呈上升趋势,且大大超过本市子女。可见,在阅读内容上对务工子女进行指导很有必要。调查显示,小学低段济南本地小学生阅读兴趣广泛,阅读内容除童话、漫画外还包含自然、科学等,但小学低段外来务工子女的阅读基本上只局限于童话、漫画;小学低段外来务工子女的阅读量较本市子女也有一定的差距。调查发现,务工子女大声阅读的比例低于本市子女,究其原因,识字量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由此可以看出外来务工子女掌握生字的数量与济南本地小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黄文英对浦东农民工同住子女阅读状况做过一次调查,选取了4所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工子弟小学4至6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766份。调查结果显示:(1)农民工子女阅读范围狭窄。问卷“列举出你最喜欢的、阅读最多的课外书目”一项,排名最前的是《作文》《好词好句》等教辅读物,接下来依次是娱乐性报纸杂志,漫画,童话故事,言情、科幻、武侠、穿越小说等。(2)读时间较少,阅读量不多,阅读面窄小。问卷调查显示,只有45%的学生选择在课余时间阅读,40%左右的学生在放学后要帮家里干活;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选择1小时以上的占31.5%,半小时至1小时的占45.49%。家中一本课外读物都没有的约占8%,10本以内的约占47%,10~50本的约占31%,50本以上的占14%;家中一份报刊都没有订的约有39%。(3)获取阅读资源的途径有限,很少利用校外图书馆的资源。学生课外书来源以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是:学校图书馆(38%),自己购买(19%),向同学和朋友借(14%),校外图书馆(12%),其他(12%),网络(4%)。调查显示,学生课外书籍获得途径中占比最高的是学校图书馆(38%),但在实际走访过程中发现,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图书馆普遍存在馆舍狭小,设备、书籍都较陈旧,管理人员大多兼职,开放时间短等问题。学生很少利用校外图书馆的原因:不知道校外图书馆在哪的约占30%,觉得太远的占25%,没时间去的占24.14%,认为图书馆环境不好和对图书馆的书不感兴趣的各有7%,家长不让去的有4.74%,到过公共图书馆和街道图书馆的大约只有7%。
陈晶对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相城区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了走访,得出如下结论:(1)阅读数量、阅读时间少,图书资源少。关于阅读时间的调查中,选择双休日进行阅读的为42%,午间休息的为19%,晚上睡前一段时间的为27%,其他的为12%。有阅读习惯的抽样对象中,每天能确保15分钟左右时间花在阅读上的为24%,30分钟以上的为51%,1小时的占到24%。有关阅读数量的调查抽样显示,一学期能阅读1~2本课外读物的同学占19%,3~5本的为45%,6~10本的为19%,更多的为17%,可见大多数同学课外阅读量较少。在关于农民工子女能否主动去书店、图书馆等文化设施阅读或购买图书的调查中,经常去逛书店的占24%,偶尔去的占53%,不太去的占23%。经常去学校图书馆借书的占17%,偶尔去的占38%,不太去的占45%。可见学生主动利用公共图书资源的意识比较薄弱。(2)阅读质量不高。调查取样中,农民工子女课余时间阅读较多的书分列前三位的是脑筋急转弯或儿童漫画之类的娱乐书、文学书、学习辅导用书。而家中书柜存放种类最多的书籍由多到少依次为:与学习有关的复习资料、作文书、各种漫画、老师推荐的中外名著、小说。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内容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应试压力。(3)没有阅读习惯。每天都能安排一定时间阅读的农民工子女占30%,“有时读”的为54%,“很少读”的为13%,也有3%的同学表示“不怎么喜欢读”。经常和同学交流课外读书情况的为24%,有时的为60%,没有的为16%。(www.xing528.com)
从以上几位学者的调研可以看出,进城务工子女的阅读状况让人寒心。农民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而作为其子女,基本上享受不到城里儿童能有的如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等公共服务。农民工的工作、生活场所,大多远离中心城区,各种生活设施不健全,更难以涉足城区中心的图书馆。自身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工,一般都不大允许自己的孩子看课外书,加之他们的住房条件十分有限,孩子没有独立的学习生活空间。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他们亦工亦农,在沟通城乡联系,尤其是在推进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一支不可轻视的社会新生力量。农民工已经遍布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同时,他们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资金,为家乡带来了市场信息、文化信息和管理经验,更带来了现代思想和现代化生活方式。这一切都为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农村文明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国家而言,农民工的出现,不仅加速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促进了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还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使城乡差别有所改观。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所以,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切身利益和权益,如果国家和社会各界不加以重视,整个民族会为农民工下一代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缺失付出沉重的代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