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步伐的加快,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把云南省建成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讲话指出,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为云南民族文化发展带来重要发展机遇。
1.抛弃重商业轻文化的发展模式。云南民族文化建设应把握民族文化发展的规律,领会文化发展的本质和内涵,着眼长远,立足实际,抛弃重商业轻民族文化的发展模式。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纳西族东巴文化久负盛名,据说丽江古城一段时间曾被传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大量外地商人迁入而城内纳西族迁出,一些外来商人穿上纳西族服装成为不会说纳西话的纳西族,使丽江古城商业气息太浓、纳西文化氛围不足而备受诟病。近年来,丽江市因出现旅游纠纷的恶性事件,严重损害丽江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的声誉。
2.民族文化发展的“五个”结合,即文化与旅游结合、文化与科技结合、文化与体育结合、文化与生态结合、文化与城建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经过几代少数民族文化人共同努力,创作了一系列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作品,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傣族《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哈尼族《花恋》等家喻户晓的民族民歌,还发行了民族特色的歌曲等音像制品。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加大民族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景洪市委、市政府积极打造“雨林景洪、柔情傣乡”,突出“热”“傣”“水”“边”多元文化特色。景洪市委、市政府在城区澜沧江两岸已建成富有傣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街,进一步提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避寒胜地、神秘风情、和谐家园”“三个好地方”和“东方狂欢节”等品牌价值。
总而言之,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各民族共享现代文化,加强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相互认同,在借鉴中实现创新性发展。在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中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动各族群众在文化上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增强亲近感和认同感,坚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实现各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纵观世界历史名城的兴盛,无不与特定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繁荣高度关联。城市也因文化而兴盛,民族也因文化而兴盛。云南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在推进民族文化名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16—2020)[11]基础上,以民族文化为重点,热带雨林文化、普洱茶文化、知青文化、边地文化等组成新型文化发展格局。这样,不仅有利于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而且提升了品牌效应,吸引国内外游客旅游观光,提升“七彩云南”国际知名度,建成助推创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作者简介:张志远,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西双版纳州社会主义学院)公共理论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社会学、社会治理等研究。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占善钦:《“双百方针”的提出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http://www.zgdsw.org.cn/n/2012/1119/c219002-19624946.html,2012年11月19日。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www.xing528.com)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0页。
[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7月1日)》,《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7]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哈正利、杨胜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内涵探析》,《中国民族报》,2017年2月27日。
[9]李忠斌:《论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及其实现形式》,《民族研究》,2018年第2期。
[10]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名州的实施意见》,2012年。
[11]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2020年)》,201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