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方面,云南文学研究灿若繁星,古代文学中作家的个体研究成果突出:陈友康先生的《赵翼的云南之行及诗歌创作》,陶应昌先生的《论云南古代女作家》,杨开达先生的《论清代云南彝族学者高奣映的诗歌创作》,杨宝康先生的《论清代云南诗人杨国翰的诗》,刘景毛先生的《刘秉忠的征云南诗》,刘力先生的《明末遗民诗人陈佐才和他的诗歌创作》,李舜臣先生的《明季清初滇南诗僧苍雪论略》,赵文红先生的《清代云南“五华五子首选”杨国翰诗文述论》,蓝华增先生的《赵藩诗词楹联述论》,白建忠先生的《论明代云南作家杨士云及其诗文创作》,雷声普先生的《清代云南女诗人李含章诗歌选注与赏析》,李超先生的《清代中期云南诗人袁文揆生平述略》,杨云华先生的《孙髯翁诗歌略论》,宋文熙先生的《略论明清白族学者对云南文献的贡献》,李秉星先生的《山水、历史与见证——方孝标的滇南之行与游记书写》,杨开达先生的《论云南清代彝族教育家文论家李云程》。
陈力的《云南古代诗歌概述》、杨开达的《云南竹枝词论列》、李艳萍的《明初寓滇日僧诗歌研究》、李桥春的《“落梅片片融残雷,不改清奇一段香”——浅析云南古代几位女诗人的诗歌诗作特点》等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上也有许多亮点,各表一枝之春。
明代以后,云南凭借着优美壮丽并收的风景,吸引不少文人墨客于此驻足,这些地方也因此积累了更为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云南民族大学陈文婷《点苍山文学景观研究》,探索点苍山文学景观的构成;梳理有关点苍山的文学景观作品,全面展现苍山的自然风貌、人文风情;最后从景观诗化的精神意义、文学史、旅游发展,探讨点苍山文学书写的价值。马志英《明清云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歌的地域书写——以文学景观为考察中心》,以明清时期少数民族诗人汉语诗歌创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诗歌中地域文学景观的呈现、情感指向、创作原因。
陈友康先生《古代云南少数民族的家族文学》论述了云南少数民族家族文学现象、产生原因以及创作的共同特征,涵盖深远,开拓性强。云南师范大学杨云华《清代保山袁氏兄弟文学活动及创作考论》探寻袁氏兄弟的家世生平、文学创作和对《滇南诗略》编纂的贡献。孙克秋先生《论明代云南府隐逸作家群的形成及其创作风貌》从明代士阶层的兴起、云南府古来不乐外官的传统、诗人个人情志追求解释、云南隐逸作家群的形成、诗歌题材、创作艺术以及与外界的互文性影响来揭示云南隐逸作家的创作风貌。
文学理论研究也是云南文学研究的一大热点。硕博论文类以朱庭珍《筱园诗话》的研究为主,云南大学王欢有博士论文《朱庭珍诗论研究》。另有云南民族大学侍静睿《筱园诗话研究》、河南师范大学李丽《朱庭珍〈筱园诗话〉研究》、苏州大学国潇《〈筱园诗话〉诗学理论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易晓旭《论〈筱园诗话〉的“真”》、云南师范大学赵江薇《朱庭珍诗学对中原诗学的吸收与发展》等硕士论文,角度各有侧重,总体层层加深细化。东北师范大学崔冶《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研究》揭示《小清华园诗谈》的诗学批评标准与价值,云南大学郭林红《云南古代文学理论对中原文论的接受和发展》展现出云南文学理论自身气质及与中原文论碰撞之中显示出的同一性和地域性。
张菊《朱庭珍〈筱园诗话〉“尊唐祧宋”的诗学观》,徐萍《清代滇人学者朱庭珍的〈筱园诗话〉及诗法主张》,李超《严廷中生平及其〈药栏诗话〉的价值》,李娜《论师范〈荫椿书屋诗话〉的诗学观及价值》,杨纯柱《陈伟勋和他的〈酌雅诗话〉》,杨恬、杨开达《论袁嘉谷的卧雪诗话》,李锋《〈滇南诗略〉中对白族诗人评点的特征及价值》,杨林军《明代丽江土司木增遗作〈云薖淡墨〉述评》——这些从个体入手,以小见大。卫小辉《论中国古代文论的地方性——以云南古代诗文论著为中心》,张国庆《云南古代文学理论概览》《儒学与云南古代文学理论》——这些则立足整体关照,全面梳理。(www.xing528.com)
学位论文方面,华中师范大学茶志高的《清人编纂云南诗文总集研究》、浙江大学吴肇莉的《云南诗歌总集研究》两篇博士论文,各有特色。茶以作品为阐发点,对清人编纂的八部诗文总集的承继关系、体例以及各自特点进行系统研究,揭示其独有的时代地域特色。吴从宏观角度对云南诗歌总集的繁荣、流变、基本类型、编纂特色、文学意义与价值进行概述性研究。复旦大学毛丽娟《作者群体与志书编纂——以清代云南方志为例》考证云南方志存佚总量,汇考清代云南作者群体资料,解析方志编纂意识的变化与缘由及方志话语权的转移。硕士论文有西南大学冯丽荣《清初滇遗民文学研究》,云南大学张静梅《〈永昌府文征〉的开发利用研究——以“文录”,“纪载”的价值分析为基础》,和丽娟《明代云南辞赋研究》,兰州大学李勇政《〈四库全书总目〉云贵文献著录研究》。
在云南高校为主体的硕博士论文中,云南相关的诗人个体研究也大量涌现,可圈可点。如,云南大学李宇舟的《张含与杨慎之交游及唱酬研究》、张兴娟的《明代诗人张含的诗歌观及创作实践初探》、赵婧的《张含诗歌研究》、马丽娅的《杨慎谪滇词与〈词品〉词学思想之关系研究》、余知航的《赵炳龙研究》、刘爱香的《儒禅视野下的担当诗歌研究》、曹富美的《李元阳“心性说”与其诗歌创作》、袁金星的《李元阳山水诗研究》、马萌的《秀出天南笔一支——朱雘的诗歌研究》、云南民族大学茶志高的《李元阳山水诗文研究》、傅晶的《担当诗论和诗歌研究》、梁雪连的《刘大绅诗歌研究》、陈文婷的《点苍山文学景观研究》、郭梦颖《明代云南文学地理研究》、赵庆玲的《陈荣昌尊孔集研究》、李汉臣的《书院与文学互动研究——以五华书院、经正书院为例》、张锦好的《马汝为诗歌研究》、云南师范大学李娅的《杨慎戍滇时期文学思想研究》、李驰宇的《杨慎谪滇诗词文化因子研究》、曹宁的《杨慎谪滇诗研究》、李钰晔的《陈荣昌诗歌及诗学研究》等。还有其他如浙江大学张旭的《李元阳研究》等。
总体来讲,云南诗人的个体研究得到了各方关注,且研究范围较为广泛,除却云南本土诗人以外,或者有过云南之行的作家给予了重视,对具有云南特色的民族诗人多方观照。但研究角度和方法略显固定,事实上,除却作品价值研究外,可以有更多维度,如诗僧与宗教的关系、诗人与民族文化等。这些方面,一些总体性的研究论文要走得更远。
诗话作为中国论诗特有的一种文学批评方式,云南流传至今的诗话只有十多种,不算太多,有些诗话的研究领域还有待开垦,如《味灯诗话》《滇南诗话》,而对云南历史上著名文论家赵士麟、王崧关于云南诗话研究依然不够充分。同时,文论作为思想资料,对于我们研究与了解历史有着重要价值,批评标准的变化所反映的文学思潮、价值观念与审美风尚是可以更加深入研讨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