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风俗文化: 社会生活史研究的成果

云南风俗文化: 社会生活史研究的成果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有不少成果就社会生活中的专题性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当然,就如同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生活史在中国形成时那样,在很长时期、很大程度上,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和表述,以风俗史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了众多略显庞杂的研究成果。

云南风俗文化: 社会生活史研究的成果

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研究,虽然经历了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的徘徊和停滞,但近40年来还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3]对丰富和拓展中国史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些研究中,较具有开创性的是张亮采的《中国风俗史》(商务印书馆,1911年),分别从饮食服饰、婚丧礼俗、婚姻家庭、社会阶层、流品门第、学风等方面作了阐述,其讨论范围超出了书名规定的“风俗史”,一般被认为是中国风俗史学的开山之作。较综合性的成果,则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在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础上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书系”,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夏商社会生活史》(陈镇豪,2005年)、《魏晋南北社会生活史》(朱大渭,2005年)、《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李斌城,2004年)、《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宋瑞熙等,1998年)、《元代社会生活史》(史卫民,1996年)、《明代社会生活史》(陈宝良,2004年)。丛书以朝代为基础,分时段全面考察了中国古代的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婚礼仪、节庆、娱乐、社会交往宗教信仰等古代社会生活内容,是研究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状况的重要参考资料。

此外,断代性的社会生活史研究成果还有宋德金的《金代社会生活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以金代的起源、发展及兴衰为主线,描写了金朝统治区域和时期的社会各方面的生活状况;冯尔康、常建华的《清人社会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对清代的社会阶级阶层、社团、宗族与家庭、衣食住行、婚姻丧祭、节日娱乐、人口与社会救济、教育伦理、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描写得非常翔实,对研究清代社会生活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研究对照;林永匡等著《清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分别从清代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嫁、生育、丧葬、出行、娱乐、宗教、商贸等各个方面,描写了清代社会生活内容在随着清王朝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中表现出新的观念、习俗、风貌,反映了清代社会生活方式与风俗习尚的发展演变及历史原因。

也有不少成果就社会生活中的专题性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如消费研究方面,有张雁南的《唐代消费经济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黄敬斌的《民生与家计:清初至民国时期江南居民的消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蒋建国的《广州消费文化社会变迁(1800—1911)》(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等;丧葬及礼仪方面有蒲慕州的《墓葬与生死》(台北,联经出版社,1993年)、徐吉军的《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出版社,2003年)、卢建荣的《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台北,麦田出版公司,2006年)等,这些研究或以断代共时为平面就某一个专题进行深入探讨,或以某一个社会主题内容为对象进行历时分析,为我们展示社会生活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特征,对社会生活史的研究都具有参考价值。

此外,还有的论著就神话、信仰与宗教生活、人口与生命历程、健康与疾病、乡村社会与乡村生活、城市经济城市生活、节庆等方面内容展示专题研究的;也有一些学者在回顾、梳理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历程、成果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国社会生活史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理论。如常建华《中国社会生活史上生活的意义》(《历史教学》2012年第2期)、《他山之石:国外和台湾地区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启示》(《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年第1期)、《明代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史学集刊》2014年第3期),项义华的《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学术传统与学科定位》(《浙江学刊》2011年第6期)等。

当然,就如同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生活史在中国形成时那样,在很长时期、很大程度上,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和表述,以风俗史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了众多略显庞杂的研究成果。这方面的研究,如:胡朴安的《中华风俗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全书分为上下两编,各十卷,上编按各省、地排列,采录了历代方志中记载的有关风俗方面的内容;下编十卷采录于各代游记及杂记、时报等所载的风俗内容,其中,有云南省风俗情况的描述。林永匡、袁立泽的《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按时代划分卷本,共分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十二卷,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风俗展的历史轨迹,将风俗内容和形式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寿诞、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每个大项之下又分为若干小节进行详细解说,该书详细地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从古至民国各方面的风俗习惯,其中有些内容涉及不同时代云南的风俗情况和社会生活,但书中没有详细从地域上区分各地的不同之处,而是围绕风俗事象来展开的。冯尔康、常建华编写的《清人社会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全书把清代社会史分为五个方面,对清人的家庭、宗族、社会组织生活,清代的社会结构和等级制度,清人的衣食住行、婚嫁丧葬、时令节日、文化娱乐、社会交往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清代各种年龄层次、性别、生育以及与人口增殖有关的移民就业、社会救济等清人社会生活状态内容作了翔实的描述,其中有些内容涉及云南现象。万建中、周耀明的《汉族风俗史》从上古到清末,分时段将汉族风俗分别从生产风俗、生活风俗、礼仪风俗、岁时风俗、信仰风俗、社会风俗六个大方面来阐述,这六个方面又分别包括不同数目的具体小项,层次清晰,内容丰饶,说明翔实,并从产生演变原因上做出了简要解释,对了解清代整体汉族社会风俗发展情况是一本很好的著作。

此外,王文宝的《中国民俗研究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分上下两编,上编从考古发现的古代民俗实物讲起,重点对汉代、晋、宋、明、清时代民俗的研究及主要研究书目;下编是现当代民俗研究发展史,从民国时期的民俗学运动到民俗学的创建,及主要研究著述都作了很翔实的评述,特别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产生的一批民俗学理论体系建设著作和有影响力的民俗研究著作,都作了很客观的说明和点评。书的最后附录了一批中国民俗学者的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见民俗学报刊、20世纪中国民俗学大事记等,这些对风俗文化与风俗史的研究起到了很重要的参考作用。

这一类著作还有:秦永州的《中国社会风俗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四川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点编写的《中国民俗文化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吴刚戟的《地方传说与风俗》(炎黄文化出版社,2001年)、王书良、方鸣等编写的《中国文化精华全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中有专门的《风俗地理卷》,云中天的《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严昌洪的《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以及春歌编写的《中国少数民族风情录》(中国画报出版社,2004年)等,这些有关区域民俗、风俗、风情的研究成果中,包含有大量社会生活史描写内容。(www.xing528.com)

总之,经过百余年的积累,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蓬勃发展,中国风俗文化史研究已在学科理论与方法、长时段(尤其是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史研究、以王朝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史断代研究,以及社会生活内涵的专题性探讨诸方面形成了较好的认识与积累,为本选题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方法与知识体系支撑。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的研究也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关于中国华北、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生活的研究较多较深入,有关边疆地区的风俗文化的研究则相对薄弱。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乡村与城市社会生活、节庆与宗教生活的研究较多,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相对较弱。对于地大物博、民族众多、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中国而言,确有必要、如有的学者已经意识到的,应该加强区域风俗文化史研究,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史的研究。从理论方法上,也应该相应地总结王朝与边疆、汉族与少数民族、国家权力与民族习惯方面的互动作用下,社会生活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创造中华各族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强烈的内向性的社会生活,如何奠定并强化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李永芳,副教授,专门史博士,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副院长,主要从事云南语言与文化研究。

【注释】

[1][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40页。

[2]林超民:《方国瑜先生传略》,载于《方国瑜文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3]详情见以下学者的综述:常建华:《中国社会生活史上生活的意义》,《历史教学》2012年第2期;《他山之石:国外和台湾地区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启示》,《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年第1期;《明代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史学集刊》2014年第3期;杨卫民《新时期社会生活史研究述略——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研究为中心》,《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1期;项义华《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学术传统与学科定位》,《浙江学刊》2011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