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是由广大劳动群众自发创造、享用并传承的技艺,集实用性、技巧性和美术性为一体,多以家庭或个体方式沿袭传承。
会泽斑铜工艺历史悠久,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工艺品种主要有香炉、蜡台、火锅、鼎、盆、瓶、猪、牛等几十种,制品有生斑和熟斑之分。工艺传承方式传男不传女,没有文字记载,属于口传心授。会泽斑铜因其特有的民间传统工艺被称为“中华一绝”,色彩绚丽,晶莹剔透,为工艺品加工制作的绝活,代表作品为双龙抱耳瓶,造型独特、光斑璀璨,属斑铜工艺精品。
富源水族吞口是常挂于水族人家门额上的一颗横眉怒目的木雕像。吞口为人头傩像,人首、凸眼、犬耳、宽鼻、獠牙、咧嘴伸舌头,口含利剑,意为在民间能驱邪避恶,为民除害。吞口的制作一般以白杨、冬瓜木材为主,柳木也可,干后进行雕刻。木材大小没有固定模式,可大可小,可圆可方,雕刻后用砂纸打磨光滑,最后涂上油漆即可。现用石英粉和环氧树脂做吞口。传承方式传男为主,一般以口头传授与实践相结合,传授人员无明确规定。
宣威龙场猫耳斗是宣威人吸食旱烟的烟锅,传承六代,至今百余年,属家庭传统手工艺。龙场猫耳斗主要由乌木烟杆和铜部件组成,生产过程全部手工操作,工艺流程复杂,制作精细,图案设计及金属配比全凭艺人的经验和感觉。其工艺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主要以父传子、兄传弟的方式在家族中代代相传。
陆良县小前所小蒲箩编织历史已有三百多年,起初是浙江金华的一名女子嫁到该村,把编织技术传入该地。蒲箩可大可小,大的最早用于田间送饭做饭盒用,有保温功能。也有的做草帽、锅盖等。小的可做针线篮。小前所村家家户户都编织小蒲箩,常年四季编织。(www.xing528.com)
麒麟区潦浒村土陶工艺有500多年历史,其土陶制品以满足群众日常生活为主,主要有腌制酸菜的菜缸,日常煎制中药的药罐,农村家用的水缸等。其次还烧制少量工艺品,主要是他人盖房时烧制房檐上用于驱邪避凶的瓦猫。如今已形成一定的陶艺制品产业链。潦浒土陶因取材独特,采用手工制作与柴烧,具有很高的保护和利用价值。开窑(祭窑)仪式隆重、肃穆。
罗平富乐镇李氏铜器具,有200余年历史。李氏家族自传,纯铜制作,纯手工艺加工,以土法焊接,大可打造一米大铜,小可至几厘米烟嘴,造型美观,价廉物美,是既有使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的工艺品和日常用品。
会泽县大桥乡杨梅山赵氏家族擀毡工艺,是其家族传统的手工业。赵家祖先从南京搬迁至会泽大桥乡杨梅山村居住,为了适应当地寒冷潮湿的气候,就开始擀毡子、毡褂、毡帽、毡衫等羊毛制品防寒、防潮。赵氏羊毛毡系列用品远近闻名,擀毡在选料上很严格,必须选用优质纯绵羊毛,产品有坐垫、桌垫,毡子、毡褂、毡帽、毡衫等十几种类型,图案多样,有“福”字、兰花、月月红、黑颈鹤和“龙头”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