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民间音乐:洞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民间音乐:洞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民间音乐由广大民众自己创造并广泛传播于民间,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洞经音乐是一种融中国民间传统曲牌和宗教祭祀音乐为一体的乐种,在中国,特别是西南地区已流传400多年,曲目丰富,多是古乐和道教音乐。会泽县堂琅古乐,是从中原传入会泽的道教洞经音乐,是一种唱诵经文的音乐,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罗平县富乐洞经音乐,流传于罗平县富乐镇。师宗县高良乡科白村岭黑寨,有一种民间乐器,壮语称为“哞呗”,是一种双管竹笛乐器。

民间音乐由广大民众自己创造并广泛传播于民间,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为适应不同的社会生活需求,不同的民间音乐具有娱乐性、生产生活性、宗教祭祀性、抒情性等不同的功能。

洞经音乐是一种融中国民间传统曲牌和宗教祭祀音乐为一体的乐种,在中国,特别是西南地区已流传400多年,曲目丰富,多是古乐和道教音乐。流传于曲靖地区的主要有:

麒麟区“爨乡古乐”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周四下午,在麒麟区南城门城楼上,有个古乐会例行排练,一曲曲“此谱只应古时有”的旋律,余韵绕梁,凝重肃穆,让人感觉时光倒流上千年,充满飘逸的神秘感。演奏远古声音的是创建于1983年的一个民间团体:爨乡古乐会。最初是由首任会长赵宏逵以私人名义发起并牵头组建的,成员14人,目前已发展到四五十人。30多年过去了,古乐会一路坚持下来,有太多辛酸和不容易。爨乡古乐演奏的曲子,特别是唱词部分,严格遵循古时经文。由于时代变迁,不少古乐团体在演奏时把唱词做了改动。只有爨乡古乐,保持着过去的原始韵味,即老辈人怎么演奏,现在人就怎么演奏,老辈人怎么吟唱,现在人就怎么吟唱。从成立之初到现在,古乐会先后有10多人去世,其骨干成员多数年老体弱。现在的会长李世纬和常务副会长张林波分别是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爨乡古乐”源远流长,始于秦汉,自西晋、南北朝到隋唐,经历代演变,至明朝洪武年间,吸收了中原宫廷曲谱、江南乐府、丝竹管弦、民间歌舞等流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了明朝万历年间(1579年),逐渐填入《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等,始称洞经音乐或庙堂音乐,迄今至少有500年历史,被誉为“音乐活化石”“东方的古典交响乐”,属云南极具代表性的音乐品种。洞经是套在乐谱中的唱词,音乐是实质,换句话说,洞经音乐的乐谱是支柱和灵魂,而唱词则是随时代而变迁的一种文字反映。音乐分为“经腔”和“曲牌”。有唱词叫“经腔”,是经文中的韵文部分,和诗词相近;“曲牌”即曲调,主要用于各种礼仪活动时的配乐,也作经腔的间奏。洞经音乐本身丝毫不同于佛教或道教念诵经文的声腔,而是按照传统的五声调式和七声音阶的韵律发音和演奏。演奏洞经音乐的乐器,主要分为管弦乐和打击乐两类。管弦乐,主要是笛子、二胡、琵琶、三弦、古筝、唢呐、扬琴等;打击乐主要是大鼓、小鼓、大锣、小锣、绞子、云乐、翠鼓、罄、木鱼、碰铃等。随着历史发展、时代演变,各地的洞经音乐又根据本地不同习俗带上了自己的特点,曲靖洞经音乐力图秉承原汁原味,与滇西、滇南的差别不小。洞经会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称谓,有称“会”和“学”的,也有称“坊”“堂”或“坛”的,有的地方还有文、武洞经会之别。1915年,时任广东虎门中将司令的赵樾曾出资在家乡曲靖办了一个叫“宝善堂”的洞经会,传承至今(赵樾故居位于麒麟区西门街32号)。洞经会作为一种民俗礼乐,礼,从外向内,端正人的行为;乐,从内向外,净化人的心灵。很多人知道大理段氏,但很少有人知道比大理段氏更古老、存在时间更长的曲靖爨氏;很多人听说过“丽江纳西古乐”,很少有人知道比“丽江纳西古乐”还要古老的“曲靖爨乡古乐”。

会泽县堂琅古乐,是从中原传入会泽的道教洞经音乐,是一种唱诵经文的音乐,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后逐渐演变为兼容儒、释、道音律兼具地方韵味的古乐,主要流传于会泽的金钟、者海、娜姑等地。2000年12月,堂琅古乐团成立,演出的曲目主要有三通鼓、将军令、小鹧鸪、开经赞、倒拖船、锁道龛、新卦腔、拟告、赞腔、老卦腔、大成赞。古乐通天地、和人神、移风俗,具有中和、意境、自然的雅、幽、清之美。

罗平县富乐洞经音乐,流传于罗平县富乐镇。富乐洞经谈演组织为洞经坛,其音乐特点独具特色,板眼分明,来源纯正,音符神妙。

沾益区李家屯洞经音乐,自清朝同治年间演奏至今,有140余年历史。演奏活动主要在村子里的寺庙中举行,每月阴历十九做“小会”,大年初一做一次“大会”,开场白、各乐章演奏前的歌诗和诵文都有一定的程式,演奏的曲子也有一定的套路。

山歌即山野之歌,主要流唱传播于山区和高原,多在劳动生活中咏唱,具有即兴灵活和鲜明地域性的特点。

师宗县黑尔壮族民歌《小渔箩》为小调式(六调工)民歌,在劳动中产生,反映的是黑尔作为鱼米之乡,水里有无数鱼虾、田螺等,捕鱼时没有可装的东西,就地取材用竹子制成竹箩的劳动场景。

会泽是云南花灯主要流行地区之一,会泽花灯又称小唱灯,由于独特的地域因素和长期演变发展,以《采茶调》为代表的小唱灯在会泽广为流传。小唱灯主要有歌舞、小演唱和花灯戏三种表演形式。《采茶调》属于其中的花灯歌舞,是集体性的歌舞表演。

马龙山歌是青年男女在田间、野外对唱的情歌,内容除爱慕之情外,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根据需要编成歌词对唱。而秧歌与山歌的不同之处在于:秧歌仅限于薅秧和栽秧时对唱(俗称“打介支”)。马龙县秧歌代表曲目为《石榴花开》,流传于马龙县大庄乡新发村。(www.xing528.com)

麒麟区沿江乡民歌《大河涨水满石崖》是20世纪70—80年代沿江乡人民群众广泛口头传唱的一首,属于对唱情歌,歌词是借物喻人的承诺,表达了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这是“大集体”时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时创作的。

器乐表演就是用民间乐器演奏的音乐,广泛应用于民间生活,在各种民间信仰、民俗活动及宗教祭祀活动中器乐演奏必不可少。曲靖地区主要有双管笛、姊妹箫、芦笙、唢呐、二胡、掌不来、长鼓、铜钹、口弦、打击乐以及巴乌、抛锣、铜鼓、葫芦丝等。

师宗县高良乡科白村岭黑寨,有一种民间乐器,壮语称为“哞呗”(壮语管乐器管子的统称),是一种双管竹笛乐器。多在建房、婚礼和丧葬等仪式上吹奏。选用当地名叫“丛竹”的老竹子枝丫中间部分做吹管,采山上的野蚕窝做哨嘴。“哞呗”为五声音阶,也有人将其改造成六音孔和七音孔,音域的扩宽丰富了各类歌曲的演奏和唢呐调演奏。

民间戏曲音乐即传统戏曲中的唱腔和伴奏音乐,唱腔和伴奏不同,反映了不同地方剧种和声腔的不同。曲靖较有特点的戏剧曲艺主要有:

会泽围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会泽的茶馆里面,流行一种清唱戏剧,人称“吊围鼓”。会泽县城只有“清唱”滇剧的围鼓茶室。吊围鼓是会泽传统滇剧的支脉,演员坐在凳椅上演唱,有弦乐和打击乐伴奏,故又称为“板凳戏”。演唱者不化妆,不做形体表演。1985年后,围鼓逐渐转移到红白事的丧葬和祝寿上来。

会泽渔鼓,又称道情,演出时用一截类似水烟筒的空心薄竹制成,一端用蛇皮或动物尿泡皮蒙住固定好,以手指拍击鼓皮时发出“嘭嘭嘭”的清脆声,演奏时需配合筒板。渔鼓由一人讲和唱并穿插表演,通称打渔鼓或唱道情,一般演唱历史故事的一个片段。表演者一手横抱渔鼓,一手执筒板,在讲和唱中碰撞筒板打节拍。演出不限场所,室内的茶馆和室外的街道均可。

宣威庶乐花灯,流传于宣威市务德镇庶乐村,是“灯会”和“走老丑”的综合民间文化艺术活动。花灯的主体称“灯班”,每年正月初六开始排练叫“操灯”,正月十三正式开始演出叫“出灯”,在本村寨巡回演出四天,正月十六结束叫“烧灯”。出灯时各色灯笼高举队前,以鼓和大锣钹配奏,表演时以灯笼圈定场面,既是灯光又是舞美。

罗平县九龙镇腊庄小戏《破四门》,属花灯戏剧作品,供村中男女青年演出娱乐。共五人参加演出,其中一男扮演公子,四女扮演四姐妹,剧情展现旧时富贵人家的公子与劳苦大众的女子之间的冲突,属发人深省的小闹剧,久演不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