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最早为遮风避雨、躲避虫兽而利用天然空间以栖身,到现在多样化、精巧化的人工建筑。建筑是客体化的人生,是空间化的社会生活。建筑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折射出的也是人们的传统观念、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精神世界。
曲靖老城
历史上,中原文化入滇,从地缘上,曲靖是必经通道,曲靖处在对内地开放的前沿,又是内地进入云南的门户,既是交通的枢纽和咽喉,又是开发最早的区域。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常略通五尺道至曲靖。公元前109年,汉朝建成了曲靖历史上第一座城市(味县)。634年,唐朝废味县建石城。1387年,明朝又建造新府城取代石城。从明清至今,曲靖的城市建设以曲靖老城为依托,逐步向外延伸扩展。曲靖老城,若以味县来算,有2000多年历史,若以现在仍使用的明清老城来算,也有600多年历史,600多年前的曲靖是云南历史上第一座砖城,具有“四门错落不对开,巧布八条丁字街,九对巷道十字路”之独特结构,在我国古代城建中具有典型代表性。老城坐西朝东,周长3300米,城墙高9米,厚3米,城楼上有1630多个垛口,城门楼是木结构的双重楼飞檐式,在城墙的四角分别建有角楼,角楼的内侧分别掘有四个大水池,全城依地形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内道路网为丁字形,有38条街巷,街宽6米,巷宽4米,临街民房前店后厂,每户房子呈长条状,2层土木结构,多数是三房套两院,院内家家户户都有水井,为了防风、防火、缓解屋顶雨水的冲击,设置了马头墙、猫拱墙,属曲靖建筑特色之一,老城北临麒麟山,南倚寥廓山,东临南盘江,又有潇湘江、白石江环绕,倚山面水,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按照古人要求的“山阴水阳、占脉拥势”,在曲靖老城建设上均得到较好体现,清代又在四座城门外分别建了四座瓮城及箭楼。当年的曲靖城很小,一平方公里左右,但在一平方公里的城内,设施俱全、功能完善,有满足政治的衙门,有满足宗教的庙宇,有满足教育教化、选拔人才和文化活动的文昌宫、贡院和书院,还有点缀风光的亭台楼榭、小桥流水等公共设施。老城曾经有大量文物古迹,可惜已拆毁殆尽。城市发展,社会进步,拆迁没有错,一座旧城暗淡下去,新城会耸立起来,这是历史之道,人类文明之道,但遗憾的是,拆迁过程中保护没有及时跟进,致使祖宗遗留下的很多珍贵文物随之毁灭,至今,曲靖民间仍流传着最具代表性的“三寺、八庙、九道阁”(三寺:天王寺、土主寺、观音寺;八庙:财神庙、城隍庙、诸葛庙、小红庙、文庙、二郎庙、火神庙、东岳庙;九道阁:太阳阁、吕祖阁、太阴阁、都天阁为四门城楼,张仙阁、斗阁、魁阁、北玉阁、文昌阁)之说法。
老街,是活态的文化遗存。历史的最好物证是建筑,建筑是流动的音乐,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一座城市如果没有古建筑保留下来,建设得再漂亮也充满遗憾,因为没有历史感与文化感。(www.xing528.com)
曲靖建筑民居的主要类型有:一是土木房,是最普通常见的式样,采用土木结构,人字顶、两面坡、穿斗式,通常一楼一底。二是合院房,常见的有四合院、三合院。曲靖的四合院平面布局与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院子(天井)有大有小。在会泽有“四水归堂”的说法,意为四房朝内屋面的侧坡设计将雨水都汇流入天井之中。曲靖现存相对较多较好的合院民居,主要在会泽县城古城社区、陆良马街镇良迪村、陆良芳华镇雍家村,师宗窦氏合院民居中有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甚至四进院、五进院,结构复杂,富有特色。三是一颗印,这是四合院的一种特殊形式,四周房屋都是两层,正房多为三间,左右各有两间耳房,前面临街一面是倒座,中间为住宅大门;在四房相连的转角处是互相连接的,没有出现空处,住宅外面都用高墙,很少开窗,整个外观方方正正,组成一颗印章的形状。曲靖保存得最好的一颗印建筑是陆良马街镇的殷怀庆故居。四是吊脚楼,主要是壮族、布依族建设使用,是典型的柱上建筑,一般石料为基础,用木桩支撑,楼上铺以楼板,四壁用木板,或是用竹排、木栅糊以黏土、杂草为墙。五是蘑菇房(茅草房),有圆顶形和四面坡形,也有多户联盖形成一字形。圆顶性的因屋顶斜面较长,远大于四墙,远看如“蘑菇”一般,故称为“蘑菇房”,现在只有麒麟茨营红土墙村、沾益白水镇甘塘等少数偏远地方还有少数遗留。六是石板房,主要分布在会泽大海、小江一带乡村,结构上与土木结构房无异,多就地取材,选用当地石材,墙体用石块支砌,屋顶用石板作瓦。七是土固房(土库房),过去在马龙等地,汉族也盖有土固房,类似于德钦藏族的“土库房”。在楼顶用细竹、细棍铺底,上面再用杂草、松毛、头发、猪毛、石灰、黏土、瓦喳等杂物用糯米水拌潮铺在面上,再用木拍板反复拍紧,上面既可防水防火、防寒保暖,又可晾晒粮食。
由于曲靖历史上民族变迁巨大、民族融合程度深,各民族的民居虽然各有特点,但相互影响明显。彝族传统喜欢“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多居住在山区、半山区,少部分在坝区,优先考虑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彝族民居主要有土木房、蘑菇房、一字形房屋和曲尺形房屋。彝族住房楼上堆放粮食杂物,兼做卧室。底层一般是三间,中间堂屋开间较大,是平日家庭活动及待客场所。正中壁前是供祖灵“玛都”和祀神的祭坛。中间偏右,置火塘,火终年不熄。水族有“好水滨,构楼居”之说,水族村寨多坐落在低丘谷地和河谷槽区,喜欢同姓同族而居,多住干栏式楼房,村前有小河,寨后有“风水林”或“祭山林”。现在水族地区的房屋已逐步由石、砖结构取代,汉式房屋建筑风格日趋明显。回族民居的结构、造型与汉族大体一致,但喜欢青瓦白墙,区别主要是室内设有经堂,建有洗澡塘,家中备有“净壶”,贴有安拉“圣训”方面的图文。在回族聚集的村落建有清真寺。苗族过去多是刀耕火种、放牧狩猎,多住崖洞、窝棚、茅草房,且经常迁徙,现大部分都盖了土木房或是浇灌建筑。壮族、布依族生活区域多为河谷地区,高温潮湿,过去多建有“干栏式”吊脚楼,底层作畜廐,二楼住人及堆放粮食。瑶族多选择山清水秀、当阳背风的地方建设村寨,房子喜欢单家独户,建筑式样上与汉族的土木房差不多,多为一楼一底,底层饲养牲畜,上层人居住,有的喜欢在正方一侧建有土掌房,上面翻晒粮食,下面或作厨房,或作畜厩。[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