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自主互助学习”教学模式分为五个环节:情境引入,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展示交流,点拨提升—巩固练习,组内互助—课堂总结,达标测试。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的前5分钟是学习的低效时段,如果没有相应的情境引入,学生通常很难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在实验初期,教师就针对学生认知水平及特点,设计合适的情境,将要研究的问题融入其中,以便激发学生兴趣,推进教学,同时向学生传递相关数学思想。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整体把握所学内容。例如,王云颖老师在执教《圆的认识》时,课的开始,就创设了小明参加了夏令营的情景,活动是“野外寻宝”她得到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宝物距离左脚三米,宝物可能在哪里呢?”利用磁力扣,让学生思考,标出小明的位置,然后课件演示用无数个点连成圆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圆。在揭示问题的同时,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后面自学讨论、认识圆,做好学习方法的预复习。
随着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不断提高,根据教学的实际,也可开门见山,简化情境引入环节。例如,秦霞老师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直接说:“课前大家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这部分内容进行了预习,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要求进行交流。”再出示交流提示,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二)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出示自学提纲或学练指导,学生根据提纲要求进行自学。自学是学生独立思考、领悟知识、内化知识的重要阶段,低年级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差,教师要给予较多的指导,指导具体的自学方法和程序。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自学阶段要求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消化吸收教材的知识点,看不懂的地方标画出来,准备提交到小组内合作交流,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筛选出自己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参与组内讨论交流,称之为“小课堂”。“小课堂”由组长主持,遵循照顾能力较弱的同学的原则,共同梳理自学所获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的疑问,集思广益,凝聚智慧,共同解决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提出来,在全班交流研讨或是向老师请教。
(三)展示交流,点拨提升(www.xing528.com)
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后,在班内展示学习成果,讲解对知识的理解,并提出疑难问题。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质疑或解惑通过生生互动,实现课堂的真正自主和高效。
学生在交流展示时,教师要创设课堂讨论的氛围,鼓励质疑争论,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关注课堂的每个细节。对于一些重点问题及时引导、点拨,适当拓展和变化,通过具体题目推进思维。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引领、点拨,推动课堂向纵深发展。
(四)巩固练习,组内互助
首先,教师针对学习内容和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既要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又要体现学生的不同层次,适当、有效、有针对性地巩固训练。其次,就组内出现的错误或是疑难问题,组员之间相互帮助,实行“兵教兵”,鼓励学优生对学困生进行帮扶,多给学困生讲解展示的机会,根据情况适时辅导检查,促进组内学习质量的均衡发展,共同提高。
(五)课堂总结,达标测试
教师引领学生总结课所学知识,梳理求知过程,强调重点和难点,回顾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点评学生的积极表现。同时,选择或设计习题进行达标测试,以此巩固知识发现问题、查漏补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