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教育是20世纪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某种意义上,它已成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重要文件,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适应力。1999年教育部专门下达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教育部再次颁布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等都做了相应规定。
具体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体现为以下方面:
(一)预防精神疾病,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需要
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构建与培养研究”课题组,按照国际心理健康标准,对北京等五地的16472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有17.1%的初中生和17.3%的高中生有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通过开展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迫在眉睫。
(二)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www.xing528.com)
由于中学生还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其心理素质和人格特征尚未定型,因此他们遇到的许多心理问题带有动态性和发展性。他们在矛盾冲突和自我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真诚有效的指导。因此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具有预防性、重建性的意义,从更积极的意义上说,还可以优化其心理素质,完善其人格特征。
(三)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需要
心理教育不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先进的、科学的教育观念。可以预见,随着心理教育的深入开展,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将渗透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心理教育也将成为每个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并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为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提供重要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