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态度与品德的影响因素:关键条件探讨

学习态度与品德的影响因素:关键条件探讨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内部条件影响态度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指学生自身的各种因素,如智力水平、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以及其他各种心理因素。以下我们分析影响态度学习最主要的心理因素:1.认知失调1957年,美国的费斯廷格提出态度改变的认知失调论。因此,认知失调便成为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学习态度与品德的影响因素:关键条件探讨

(一)外部条件

外部条件指学生自身以外的一切条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班集体和同伴小集体等因素。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外部因素对学生的态度和品德有重要影响。

1.家庭教育方式

20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心理学家佩克、哈维格斯特采用测验法、评定法与谈话法对青少年品德进行得较大规模研究发现,学生的态度和品德特征与家庭的作风关系甚为密切。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过分严格或过分放任,都极不适宜,只有采取民主作风,对儿童的品德发展才有良好影响。

2.社会风气

如果说年幼儿童的品德主要受家庭教育的影响,那么随着儿童进入青少年时期,社会风气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

社会风气是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成年人的榜样作用等构成的。学校的青少年不可能与社会隔绝,他们的道德信念和道德价值观正处于形成过程中,既容易接受良好社会风气的影响,又容易接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根据美国帕克等人的研究,在其他生活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观看暴力电影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有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出现。彼得逊等人对美国7—11岁学生的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常看暴力电视节目的学生有更多的恐惧感,担心一个人在外玩的时候被人杀害,有的甚至对社会失去信心。我国现在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有助于学生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但是青少年不善于做出选择,而且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给品德教育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

3.同伴集体的影响

青少年的态度和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的同伴集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决定的,社会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从众现象。所谓从众,是指个人的意见、态度和行动,因受多数人的意见、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而改变。

青少年的同伴集体有正式的班集体和由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种小组。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改变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倘若一个班集体有共同的目标、严明纪律约束,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集体成员奋发向上,那么个别品德不良的学生由于受到良好的集体气氛的感染,会很快变好,或者至少不敢调皮捣乱,因为他这种行为极其孤立,得不到别人的附和(即强化),久而久之,便会消退。

青少年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非正式的小集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逐渐与父母疏远。他们喜欢和同伴交往,希望得到同伴小集体的认可和接纳。倘若父母和教师的价值标准不符合他们同伴小集体的标准,他们宁愿得罪教师和父母也不愿得罪“朋友”。青少年中的非正式团体,在初中和小学阶段多是清一色的男生与女生分开的团体。到了高中,由于生理上的成熟,就出现了男女混合团体。这些非正式的小团体,不论是思想健康的或不健康的,都会对青少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改变产生重大影响。

(二)内部条件(www.xing528.com)

影响态度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指学生自身的各种因素,如智力水平、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以及其他各种心理因素。在各种内部条件中,心理因素是最重要的。以下我们分析影响态度学习最主要的心理因素:

1.认知失调

1957年,美国的费斯廷格提出态度改变的认知失调论。他认为态度的认知因素可以分成若干个基本元素,当个体发现自己所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知元素不协调时,就会出现认知失调,内心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总是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达到新的认知协调。因此,认知失调便成为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认知不平衡

1985年,海德提出了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他认为认知者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取决于第三者的态度。他用P代表认知主体,O代表第三者,X代表态度对象,+表示肯定的态度,-表示否定的态度。这样,P、O、X之间便形成了相互关系的八种模式。其中,认知主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趋向一致,属于平衡的模式,态度不容易改变。如果认知主体对两个对象有相反的看法,其认知体系就呈现不平衡状态。海德认为,人类普遍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不喜欢不平衡的状态。一旦在认知上有了不平衡,就会从心理上产生紧张和忧虑的情绪,从而促进其认知结构向平衡与和谐的方向转变,学生的态度便伴随着这种认知不平衡的改变而改变。

海德的认知不平衡论与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一样,都重视个体认知协调对态度改变的影响。但费斯廷格强调的是个体内部各认知元素间的失调,而海德强调的是个体对人际关系平衡与否的认知。

3.智力水平

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水平与品德的关系是复杂的。例如:有人对500名有法庭记录的青少年犯的智商进行测量,结果发现他们的智商分布与随机抽样的儿童的智商分布相似,但他们的平均智商低8—10分。心理学家认为,智商低且成绩不良的学生,由于失败的经验导致他们企图通过欺骗来提高自己的成绩。但聪明与道德不是同一回事,当测验涉及非知识性问题时,智商与欺骗行为的上述关系便会消失或下降,聪明用得不当,只能使欺骗行为更狡诈。

4.教育程度

前面已经提到,品德行为是价值内化的结果。青少年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判断,不仅与智能有关,也随着年级升高、教育水平提高而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