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育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幸福的重要影响

德育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幸福的重要影响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德育的意义德育对社会和谐进步和个人人生幸福影响重大。德育是教育者培养个体品德的活动,是个体品德发展的基本途径。德育则是学校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集中体现我国学校教育的性质。

德育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幸福的重要影响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以一定社会为依托,直接和集中反映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发展水平。德育概念也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中国古代,“德”和“育”常常分开使用代替德育。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上说:“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分别解释为:“内得于己,身心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不从子而从倒子者,正谓不善者可使作善也。”

一般认为,“德育”一词的普遍使用始于西方18世纪后期的英国学者斯宾塞。其在著作《教育论》中,明确把教育划分为“智育”“德育”和“体育”。在我国近代,“道德教育”和“训育”常等同于“德育”。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谈道:“外国学堂于智育体育之外,尤重德育。”这是我国最早使用“德育”这一专业术语,将“德”和“育”合成为一个词使用。总的来说,德育的内涵是教人“做人”“求善”“向善”,获得个体自身的完善及其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德育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是教育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多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二)德育的意义

德育对社会和谐进步和个人人生幸福影响重大。德育体现学校教育的性质,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挥促进作用,对个体生存、发展和幸福产生影响。

1.德育能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www.xing528.com)

一定社会的和谐和进步需要社会成员具有正确的政治道德素养和法制观念。学校德育是宣传、灌输、传播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的重要渠道,它能促使未来的社会成员提高道德素养,形成中华传统美德以及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规则意识、民主和法制观念等,从而促进家庭、社会组织及国家的和谐进步,为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繁荣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文明、民主、富强、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身心的和谐发展。而品德是人的个性的核心部分,对人的发展起定向作用、动力作用、建构作用和心理保健作用。德育是教育者培养个体品德的活动,是个体品德发展的基本途径。青少年正处于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单纯上进,富有追求和理想,可塑性强。但由于认知能力、辨别能力和知识经验有限,容易感情冲动、模仿某人、猎奇新事物等,他们也特别容易受坏人坏事的引诱和不良思想的侵蚀,误入歧途甚至贻误终身。因此,学校德育以一定社会正确和主流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能为其一生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使其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美丑观,并具有性情开朗、乐观豁达、意志顽强、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自省自强等良好的心理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获得更幸福的人生。

3.德育规定学校教育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我国教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年轻一代。德育则是学校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集中体现我国学校教育的性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