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本精神: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深刻含义

基本精神: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深刻含义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指我国教育目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新人从不同角度要求的具体化,绝不应把二者分割、对立起来,否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基本精神: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深刻含义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指我国教育目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依据,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了辩证统一论的目的观,我国教育目的总的基本精神是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主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其基本精神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方向性

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就是确保教育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决定了我国教育目的的性质。确保教育目的的方向性,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突出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近代史和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站在社会主义立场观察、认识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抗拒一切腐朽思想。此外,还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文明行为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始终坚持教育目的的方向性,保证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劳动者

培养劳动者,是指我国教育要培养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的规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一个公民地位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劳动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人们无论承担什么社会角色,从事什么工作,都要为社会劳动,劳动既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手段,也是个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形式,只有勤奋、诚实地劳动,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

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虽然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对立消失了,但分工依然存在,劳动类型的差别依然存在,因此我们所说的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既包括体力劳动者,又包括脑力劳动者,绝不能把劳动者仅仅理解为体力劳动者。另外,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应理解为培养两种人。“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社会主义劳动者两种职能的统一要求。就是说社会主义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是合格的建设者,在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上又应当是革命接班人。“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新人从不同角度要求的具体化,绝不应把二者分割、对立起来,否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我国教育目的不仅要坚持培养劳动者,而且要进一步强化培养劳动者的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人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水平还不够高,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分漫长、异常艰难,需要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地艰苦奋斗、扎实工作,绝不能安于现状,贪图享受,坐享其成。然而,当前在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中,滋长了一种好逸恶劳的不良风气。在学习上,害怕困难,不求上进,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在生活上,讲排场,图享受,高消费,缺乏勤俭朴实的作风;在职业选择上,求实惠,图舒服,特别不愿意做体力劳动,缺乏无私奉献精神。这集中地体现了青少年学生劳动观念淡薄,长此以往,将进一步助长严重的不良的学习风气,甚至危及我们整个民族的前途。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就是教育严重脱离生产劳动。不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真正地结合起来,不注重学生的劳动教育,也就偏离了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

因此,培养劳动者,是保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前提,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只有教育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努力掌握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才能在实践中勤奋工作,用辛勤劳动建设一个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www.xing528.com)

(三)坚持全面发展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主义教育追求的永恒目标。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包含四个层面的具体内涵,即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完整发展,即人的德、智、体、美等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各个方面的发展程度可以有差异,但缺一不可,否则就是片面发展。和谐发展,即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必须获得协调的发展,各方面发展不能失调,否则就是畸形发展。多方面发展,即人的各种基本素质中的各素质要素和具体能力,在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应力求尽可能多方面地发展。自由发展,即人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建设对劳动者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标和基本特征的体现;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人的素质的高低,发展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小,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

以往我们常常把人看成是手段,而没有把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标;常常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一个遥远的理想,而没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理想与现实统一的历史过程;常常把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功利化,而没有把人的素质看成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在教育实践中,片面强调教育的某一社会功能,片面追求人的某一方面的发展,看不到素质的整体性和各方面素质的相互依存性,看不到素质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总之,“我们的教育还远未成为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充分、主动、和谐的发展。

(四)培养独立个性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就是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促进受教育者个性的自由发展,形成受教育者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不同的个体在个性的某些方面有发展水平高低的差异,在个性的另一些方面如性格价值取向等则有性质上的好坏的区别。个性发展是个性品质的形成、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包括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发展和不良个性品质的矫正、克服。个性发展并不是个性所包含要素的平均发展,而是各要素在发展过程中在学生个体身上的独特组合,其中某些方面的发展在学生整个精神世界的形成中的影响会比其他的方面大一些。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为独特性和创造性,内在特质是主体性,无论是缺乏独立性、自主性,还是缺乏创造性,都会被视为缺乏个性。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体,只有发展人的个性,才能体现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马克思在论述人的发展时指出,人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有个性的个人”逐步代替“偶然的个人”,并把“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作为人类最美好的理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为人的独立个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又迫切要求加强对人的独立个性的培养。“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一个人只有具有独立个性,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主导自己和超越自己,才能形成独立思考、独立选择和决定的能力,才会具有创造精神、批判意识和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也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