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依据确定教育目的:SEO指南

依据确定教育目的:SEO指南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教育目的要依据生产力的发展来确定,生产力的发展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教育目的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东西,受到社会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支配。(二)人的依据教育目的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决定,但并不意味着制定教育目的可以不考虑人的因素。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依据确定教育目的:SEO指南

(一)社会依据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要求,必然受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的制约。教育目的说明的是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而人必然是社会各种关系的产物,“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越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人的发展既决定于自己又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所以教育者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培养人,受教育者也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获得发展。教育目的不是一个超社会、超历史范畴,而是有其社会现实根源的。历史上,人们曾提出过这样那样的教育目的,不管提出者是否意识到,也不管他们是否承认,这些目的都是在十分确定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提出的,都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所具备的种种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政治制度。

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的进一步发展既提供了可能又提出了要求。生产力的发展不仅直接决定社会能够提供教育的物质条件及个人在一生中受教育的自由时间的多寡,而且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即要求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掌握生产上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并能适应新的生产力。社会生产又是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生产力的发展还要求教育能满足劳动分工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劳动者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教育目的要依据生产力的发展来确定,生产力的发展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教育目的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东西,受到社会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支配。“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一个社会,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总要利用它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和权力,制定符合本阶级利益的教育目的,要求教育为本阶级培养人才。所以,教育目的受到生产关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不同社会性质的教育必然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直接决定于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性质,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二)人的依据

教育目的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决定,但并不意味着制定教育目的可以不考虑人的因素。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目的集中反映社会对于所要培养的人的总的一般要求,直接指向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受教育者个体,对人及其发展的认识,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发展需要的认识,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人是自然实体、社会实体与精神实体的统一体,具有自然性、社会性与精神性。人的自然性是人的现实存在的第一要素,具有自主调节能力、遗传变异性、未完成性等主要特征。人的社会性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表现为人类共生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人际交往中的互动性、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规范性。人的精神性是指人的主观存在状态,是人“发展过程的理想归属”,主要包括人的精神活动的能动性、自我意识、价值定向性等。人的这三种属性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与相互协调。教育是有目的地培育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目的如果不反映人性,也就不称其为教育目的,教育也就不能培养真正的人。因此,了解人性,把握人性,遵循人性,是教育目的制定的一个基本前提。(www.xing528.com)

不仅如此,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等特点,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制约着教育的进程与速度,是教育目的制定的一个出发点。尤其是在对教育目的进行具体化的过程中,如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不能不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态和经验储备。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具有自觉的能动性、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受教育者对自我发展的要求与其现有发展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受教育者发展最直接的动力,而这种内部矛盾形成的条件是受教育者将教育要求转化为自我发展的要求。所以,制定教育目的必须立足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研究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需要,力求使受教育者形成自身发展的内部矛盾,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三)价值依据

教育目的是人们制定的,是一种在观念中存在着的主观愿望和理想,属于意识范畴。教育目的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作为思维活动的产物,人们在提出时,必然从各自的利益和需要出发,体现出自己对教育价值的选择。

所谓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的属性与作为主体的人对教育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客体指整个教育系统,主体则指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中的个体、社会。由于主体的经济利益、政治倾向、文化背景、认识水平等的不同,其对教育的需要具有多层次、多方面性,而客体又具有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多种功能,其满足主体需要的客观可能性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因此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构成复杂多样的教育价值关系,客体的多种属性既可以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又可以表现出同一教育价值,而客体的某一种属性又可体现多种教育价值。

针对不同的教育价值关系,为了满足主体对教育的需要,主体必然在考虑自身教育需要的现实性,以及教育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对教育价值进行选择。由于主体对教育价值的不同选择,从而形成不同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主体对教育价值所做出的选择通过制定教育目的来概括、表达,以反映主体对教育价值的追求。教育目的地制定以主体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为前提,受到主体对教育价值选择的支配与制约。

表1-1 教育价值分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