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和了解郑英老师,是读她的《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记得当时收到法源兄寄赠的这本书,便被书名所吸引,一气之下读完,那细腻的笔触,优美的文字,一则则鲜活而生动的教育故事,一个个充满着爱和创意的教育实践,所展现出的是一位优秀班主任,当然更是一位优秀教师的大智慧、大情怀,让我由此对郑英老师敬佩有加。
之后,连续两年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年会——2017年安徽合肥年会和2018年四川大邑年会,都邀请了郑英老师为大会做报告。
她以她的优雅端庄,以她的独到见解,以她的隽永活泼的语言,以她对教育、对孩子的真挚情感,娓娓地讲述了她如何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天地里,如何从孩子的天性出发、如何从教育的细微处着手,如何用爱的才情和艺术,让孩子们快乐而幸福地成长,而且形象地诠释了教育是向美而生的事业,人因教育而多姿美好。两场报告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赢得了与会者的喝彩与好评。
前不久,收到郑英老师的新著《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这是她继《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教育,向美而生》之后的第三本著作。
课堂,这是我这些年一直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重点。过去做区域教育管理,特别强调教师要研究课堂,校长要走进课堂,我到学校去,也必先进课堂,同老师们一起研课磨课,而且对区域有效课堂的构建,还带领大家尽最大努力做出了相应的探索。在2017年的安徽合肥年会上,我们还举办了全国“课堂革命”高峰论坛,以唤起更多人对课堂的尊重和觉醒。
因为我觉得,师生是以全部的生命进入课堂的,课堂既是教育的主阵地,又是师生共同的生命之场、心灵之场,还是师生情感相随、魂牵梦萦、共同向往的地方。我还以为,当下教育最大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课堂的问题,课堂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一些问题有可能就迎刃而解。正所谓“得课堂者得教育”。
而郑英老师的这本新书,探讨的便是课堂的问题,教师怎样才能守护作为育人主阵地的课堂?教师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守护?教师怎样守护才会更好?
一打开书,映入眼帘的是“教师的最高尊严在课堂”,这是郑英老师为这本书写的自序的标题,也是贯穿整本书的“魂”之所在,更是她对教师尊严、教师所拥有的课堂以及课堂之于教师的价值与意义的深刻理解和深邃的表达。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尊严”。尊严是一个人的脸面,是一个人的骨气,是一个人的灵魂。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没有地位、没有金钱,可以失去欢笑、失去美貌,但最不能没有的,是“尊严”,最不能失去的,也是“尊严”。
对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尊严!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殊使命,教师的尊严既是这个职业的应有之义,更是这个职业对教师的特别要求。教师的尊严有无,可以说是检验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教师的根本尺度。
《荀子·致士》中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宋朝孙应时《读晦翁遗文凄怆有作》中有“师道屹尊严,人材兴倜傥”。
教师的尊严何来?我以为,教师的尊严除了来自法律的保障,领导的关爱,社会各界的支持,人们的认可,更重要的是来自我们的学生,来自我们自己。
教师自己的尊严要靠自己塑造,自己有了尊严,学生才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我们也才能从学生那里赢得尊严。
正如演员的最高尊严在舞台,老农的最高尊严在田野,工人的最高尊严在车间,战士的最高尊严在战场一样,教师的最高尊严则在课堂。
课堂作为“教师的道场”,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殿堂,放飞教育梦想的平台,培育未来希望的摇篮,教师的专业尊严在这里演绎,教师的执教尊严在这里建构,教师的人格尊严在这里诠释。
因为为了课堂,教师会懂得,只有关公才能耍大刀。教师会通过不断地读书与思考、学习与实践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练就过硬的专业功底。
因为为了课堂,教师会明白,只有把课上好,才是王道,也才是赢得来自学生尊严的前提。教师就会像吴宓教授“打磨钻石一样打磨自己的课”;也会像贾志敏先生所说的那样,要用一生来备课;更会像于永正先生所言的那样,备课时,心中要装进大世界,上课时,眼里只能有小孩子。从而使自己的一切用心和付出都源于“功夫在诗外”。
因为为了课堂,教师会深知,要把课上好,必须先把人做好。教师只有自己“立”起来了,才能把“德”培植进去,让学生真正“立”起来,也才能让学生有完善的人格和终身受益的品质。(www.xing528.com)
我常听到一些老师说:“我很享受教师这个职业。只有走进课堂,站在讲台上,我才能感觉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正是郑英老师所说的“教师真正的高光时刻,是他站立于课堂之时”。这就是教师的价值所在,教师的尊严所在,更是一种最高尊严之所在。
当然,“教师的最高尊严在课堂”,只是强调课堂对于教师的重要,并没有排斥和否定教师于课堂之外的其他教育生活。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体验并拥有了最高尊严,教师的尊严就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就会在浑身上下弥漫,就会在广袤的校园上空荡漾。
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师一旦视“课堂”为最高尊严,就有了正确的学生观,就具有了孩子的立场和视角,就会把孩子当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也会把自己当成孩子,就会把每一个孩子都放在心上,真正关注每一个孩子,就不会为了“高峰”而忽略“群山”,为了“红花”而忽视“绿叶”。
而且还能够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我们需要的是给他不同的养料,静待花开。每个孩子生命都有枝可依,我们需要的是给他们一根合适的枝条。
“心里有学生,哪里都是课堂”,在这样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有了他自己的真正尊严。一个教师不以“课堂”为最高尊严,很难想象,他的学生会有什么尊严可言!
一个教师如何获得课堂上的最高尊严?郑英老师从“道”与“术”上为我们一一展开。
从“道”上,郑英老师高屋建瓴,智人睿语,给我们以拨云见日般的启发和点拨。“课堂当有仪式感”,教师“应对课堂怀有庄重和虔诚之心”,像宗教徒膜拜宗教那样虔诚,像哲学家仰望星空那样深邃而庄重。郑英老师以为:“于我,那三尺讲台是一方世界,本应神圣、庄严。心中有繁花,自有芳香;心中有仪式,自有气象。”
同时教师还应“尽心守护自己的课堂”。她说:“假使教师能用一颗匠心来守护他的课堂,对课堂精益求精,尽力使每一个点都达到极致,那么,他就在提升自己课堂品质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教育人生的品质。”
郑英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全国很多地方请她去做讲座,除了寒暑假及其他节假日她会应允外,平常她不会落下孩子们的一堂课。她说她的“根”与“魂”,在课堂,在孩子。
而且郑英老师守护她的课堂,不仅仅是守护“课上40分钟的教学活动”,她还用心地守护着“包括授课前的酝酿、课中的实施、课后的跟进等一系列活动”。她说:“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不会只重视课堂上的那些活动,还会向前、向后延伸,关注与学生的各种交互活动。”
比如,上完《追求高雅生活的情趣》一课后,她会邀请一位擅长烹饪的学生家长到班里传授她的烹饪秘诀。同时她还组织学生制作。
在“术”上,郑英老师结合自己对课堂的理解,对课堂的娴熟驾驭,其中还援引了许多经典案例,可以说是以切实的体验,真实的感悟,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能做到有声有色,怎样才能走出课堂的误区,如何才能让课堂返璞归真。
比如,在《课堂,请走出“伪生成”的沼泽》一文,针对现实中课堂教学中的“伪生成”现象:把“自主”变成“放任自流”;把“合作”变成“合坐”;把“探究”变成“标签”;把“活动”变成“表演”;把“对话”变成“问答”;把“开放”变成“漫游”。可谓针砭时弊,鞭辟入里,一针见血。如何拒绝“伪生成”,郑英老师把脉问诊,开出了一剂剂仙丹良方:善启学生的疑——引而不发,激活源头;智用学生的惑——急中生智,即时变奏;巧用学生的错——将错就错,化拙为巧;活用学生的问——由此及彼,顺势延伸;妙用学生的题——顺水推舟,巧妙点化;反激学生的思——变导为堵,反弹琵琶。
还比如,在《找回失落的主导——教师的讲》中,郑英老师针对“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日渐式微的情况,罗列了课堂上教师讲的缺失的种种表象:替身式——以“学生讲解”代替教师的讲解;呈现式——以“课件呈现”取代教师的讲解;造假式——以“虚假发现”代替教师的讲解;活动式——以“活动体验”的名义弱化教师的讲解;讨论式——以“自主讨论”的由头弱化教师的讲解;沉默式——因“消极无为”导致讲解缺位。真可谓洞若观火,洞察入微,入木三分。怎样让教师积极的“讲”回归课堂,回归它应有的地位和作用,郑英老师又望闻问切,对症下药:讲在“节点”处——学生情感冲突时;讲在“拐点”处——学生误入歧途时;讲在“盲点”处——学生视而不见时;讲在“焦点”处——学生争论不休时;讲在“热点”处——学生兴趣浓厚时;讲在“低点”处——学生思维游离时;讲在“难点”处——学生困惑不解时。相信这些药剂下肚之后,定会让课堂的“讲”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起死回生。
郑英老师的课堂之“术”,不是空穴来风,随意杜撰,更不是做做文字游戏,故意卖弄,随便落笔写出来的,而是她几十年如一日,植根课堂,站稳课堂,以对课堂犹如少男少女对待初恋情人一般的炽热的情感,从亲身的实践中,从匠心的独特运用中,从大量的感性材料的梳理中,从一个有良知的教育人的理性思考与研判中,悟出的道理,得出的真知,总结出来的规律,提炼出来的精华。因而具有极大的普适性、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读过郑英老师的书,也见过郑英老师的人。其人,向美而行;其文,向美而写;其教育,向美而生。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此时,此身,此地”,而我在“此时,此身,此地”,最想说的就是,郑英老师真是人如其文,文如其人,人与文的美好共同塑造、成就与呈现了郑英老师所为之倾心的课堂的美好、教育的美好!
课堂的修行之门,郑英老师已经为我们打开,“道”与“术”也已经为我们探明。同行们,带上《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向着课堂的远方,教师的最高尊严,出发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