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一个微信名叫“胖胖的正能量”微信于我:“刚刚在当地入手了您的著作《教育的第三只眼》,我将好好拜读。”
随后又发来微信:“您的联系电话方便发一下吗?我有问题想请教您一下。”我给了电话。
昨天上午,“胖胖的正能量”打来电话,我在湖南新化同校长朋友们聊学校管理,电话没有接上。
之后,我收到微信:“汤局,不好意思打扰您。我是河南新乡近郊的一名乡村学校负责人,特别关注您的朋友圈,看到您一直致力于乡村学校发展,想就学校特色发展请教您,因为学校规模小,生源差,迟迟没敢和您联系,但看到学校的发展一天天走下坡路,心里很难受,想就农村学校特色发展请您指点一下,我也想领导全校师生走出学校发展的瓶颈期。”
等忙完了之后,我回过去了电话。对方自我介绍:“我叫韩艳蕊,是河南新乡市卫滨区赵村小学校长。我做校长不长,一年多时间,是从城区学校被安排到这所学校去的。”
她给我介绍了现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学校只有学生120多人,老师年龄老化,最年轻的都快满50了。师生这样的状况,让学校总是死气沉沉的,看不到希望。
我给韩校长讲,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乡村小规模学校有可能是未来乡村教育的常态。乡村小规模学校规模小,学生少,这不是劣势,而是优势,不少城市学校正在为大班额犯愁,人数少,就已经实现了他们羡慕的小班化,可以让我们有充分的条件、充足的精力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做个性化教育。这多好啊!
当然,其前提是必须找准学校的发展定位。因为乡村小规模学校不仅学生少,生源质量也相对差,对于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还多,而且优秀年轻教师往往被县城学校“割韭菜”,教师队伍都比较弱。
韩校长问怎样定位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呢?我说,乡村小规模学校应该跳出应试的窠臼,立足办学特色,办小而美、小而优的学校。如果学校仍然拼分数,仍然只是就课本教课本,就知识传知识,如果教育的全部手段和家当还是反复考、反复讲、反复练,老师就永远收获不到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孩子就永远感受不到学习的趣味和校园生活的快乐,学校便会成为一潭死水,永远生机盎然不起来,甚至,更会加剧沉沦与没落。
“学校办学特色从哪些方面着手呢?”韩校长在电话一头急于问道。我告诉韩校长,首要的一点就是文化特色,通过营建文化校园,让校园弥漫浓郁的文化气息。
我对韩校长说,一个人蓬头垢面,衣衫不整,给人的感觉是脏、邋遢,这种人你想接近吗?不但不会接近,你肯定还会避而远之。他本人更会自暴自弃,打不起精神。
如果给这个人换一身新衣服,梳妆打扮一番,再给他点缀一点文化的东西,看起来有文化,是个文化人,他不但不会作践自己,而且会觉得自己挺像模像样,有尊严,自己都会忍不住欣赏欣赏自己。相信我们也愿意靠近他,不排斥他,也乐意同他接触交流。
我们的校园也是这样呀!校园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整整洁洁,而且通过师生动手,给校园的一楼一道、一墙一壁、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赋予文化的基因,烙上文化的符号,注入文化的元素,文化芬芳的校园一下就变得鲜活了,亮丽了,就有了它的生机和活力了。
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与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既会受到影响和改变,也会慢慢地喜欢上校园。很多孩子喜欢学习,便是从喜欢校园开始的。一个孩子连自己的校园都不喜欢,他是很难喜欢上学习的。
其次是书香特色。书香能醉人,最是书香能致远。通过强化书香校园建设,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让书香滋养乡村孩子,让书香助力教师专业成长,让书香改变师生的形象气质,让书香改变乡村学校的教育生态。
韩校长问,怎样建设书香校园呢?我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把图书室里的书“请”出来。在校园里通过建书壁、书柜、书橱、流动式书车,让书漂流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各个地方,让师生能够做到随手可拿,随地可取,随时可读。
二是开展一些读书活动。诸如确定校园读书日、读书节,开展读书论坛、读书沙龙、读书征文、读书演讲、读书人物评比、师生同读一本书等活动。(www.xing528.com)
三是一级读给一级看。我给韩校长说,好的教育莫过于示范,美好的教育就是一所学校有一个喜欢读书的校长带领一批喜欢读书的老师陪着孩子们一起读书。我说,这一点特别重要。一个从不读书的校长和老师,却不厌其烦地要求孩子读书,这是当下教育最大的问题,也是孩子不读书的真正原因,更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笑话。
我给韩校长讲,有了书香校园,就会容易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孩子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其他习惯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学习成绩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一说到阅读话题,韩校长她在电话里说:“汤局,这一点我很有同感。我到了这所学校,在学校建了一个读书吧,孩子们最喜欢去。那些经常去那里阅读的孩子,他的眼神都是有光的、灵动的。”
韩校长还深有感触地说,的确,老师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她还以自身的体会给以论证。她说,她常常在教室里转时故意停在书柜边,拿出一本书看,当学生看到她在看书时,他们看书也会变得特别专注。在她的课堂上,当孩子们专心写作业时,她常常拿起班级图书角的书就站在那里读,不光是她读过的书成了孩子们的抢手货,还让那些写完作业的同学也悄悄地合上作业本,拿出自己的课外书开始读。
我对韩校长说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学校一定要开设一些孩子们喜欢的社团活动。如果一个学校没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校园生活就会显得单调乏味,枯燥无聊,校园对学生来说,就没有吸引力。
校园有了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参加,他们在活动中,就会表现出全身心投入,无拘无束,兴高采烈,欢快活泼,天真烂漫,感受到童年的美好,校园生活的幸福,校园为此就有了它的笑声,有了它的生机蓬勃。
更重要的是,给每个孩子一个成长的平台,一个彰显个性与特长的机会,给每个孩子更多的发展可能,就哪怕成绩很差的孩子,考零分的孩子,他会觉得虽然他成绩不行,但他在其他方面还可以,是佼佼者,他不会自卑,同学会看得起他,自己也会看得起自己。这样就会让每一个孩子生命都有枝可依,都变得阳光自信,都能够在学校里抬得起头来。
韩校长在电话里犯疑了:“汤局长,社团活动是好,可学校老师年龄大,也缺乏相应的专长,没有指导老师怎么行呀?”
我说,乡村学校的社团活动不一定要高大上,只要孩子们喜欢就行。比如,滚铁环、打陀螺、甩大绳、跳房、踩高跷、扇烟盒、走五子棋等等,这些充满着乡土气息的活动,不仅能达到社团活动应有的效果,而且孩子们在参与中还能留下乡音、记住乡愁,涵养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情感,从而使他们扎“根”。
同时,这些活动老师人人都可以参与,个个都可以指导,还用得着担心缺指导老师吗?老师们在与孩子们一起参与中,既构建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又让老师们有了一颗童心,充满一份童真、童稚、童趣,这更解决了这些老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谈了这三点,我说,除了这些,乡村小规模学校还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聚焦于乡村“乡土味”课程的挖掘。一个人,一定要先认同自己的乡土,才会认同自己,认同自己的家乡,才会走得更远,走得更好。比如想办法弄些闲置土地,建开心农场、劳动实践基地、农耕博物院,让孩子们参与劳动实践,学习农耕,让他们在劳动与农耕中树德、增智、健体、育美。孩子们将来也许不一定要从事农耕,但是能让他们在学校里有成长感,对乡土有认同感,相信更会给未来的人生带去幸福感。
二是立足于乡村课堂的变革与开放。尽管课堂是孩子们学习的天堂,但是对于乡村孩子的课堂,不一定要把孩子圈在教室,我们要学会开放课堂,把课堂搬到室外,搬到田间地头,搬到乡村社区,搬到美丽的大自然,开展体验式、参与式、探究式、活动式和情境化、游戏化的教学。这更适合乡村孩子的认知特点,一定会激发乡村孩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当我谈了这些,感觉得到,韩校长在电话那头特别兴奋,她激动地说:“太谢谢汤局长了,没想到困惑我的这些办学问题,一个电话竟帮我全部解决了。接下来,我要按照你的点拨,一一落实,把这样一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好,办成孩子们喜欢的学校,让乡村师生过上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再次感谢,方便的时候,邀请你过来指导。”
之所以把这样的一个交流话题梳理出来,是因为这段时间前前后后,一些全国各地的乡村校长,特别是更多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校长,都在咨询于我,问“乡村小规模学校如何定位与发展”“如何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将何去何从”等,由于时间关系,有的没有详细解答,有的还没有回答,在此一并作答。
但愿能够给大家带去一点启发和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