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昨天上午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开幕。应深圳校长会之邀,参加以“科技助力学校量化管理”为主题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主题沙龙。
走进展示会现场,各种现代信息技术装备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犹如进入了一个现代信息技术的海洋。
伫立于这样的一个海洋,面对波涛汹涌的信息大潮,我们无法拒绝,相信在教育信息技术的大潮的冲击下,会带来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
但是我们也完全不能被这来势汹涌的大潮所席卷,乃至淹没,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做出一些理性的思考。
思考一:教育信息技术的信息化是不是就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教育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的设备、手段、载体层出不穷,这标志着我国教育的信息化和教育的现代化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教育现代化当然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支撑,没有教育的信息化,肯定没有教育的现代化。
是不是有了教育的信息化,就有了教育的现代化呢?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教育的现代化,从百度上搜索,是这样定义的。教育的现代化指的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作为武装,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能够培养出适合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它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信息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不难看出,教育信息现代化只是教育现代化中的一个小块,教育现代化除了教育信息的现代化外,还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师资队伍、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不容置疑,我们无论是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还是在师资队伍、教育管理上,还存在很多问题,离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虽然教育信息化目前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要真正实现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还任重道远。
思考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不是就一定能够有效解决教育公平,师资不均衡,落后地区、贫困山区、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等问题呢?
人们通常认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拥有的资源的共享性、广泛的传播性、有效的互动性、时空的突破性、使用的快捷与便利性等,既能够帮助一些学校弥补师资短缺、教师素质短板,以及由此导致的课程单一的短项,又可以满足学生居家学习、自主学习、选修学习的需要。
本以为,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师资不均衡,教育不公平,落后地区、贫困山区、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差距大等问题,然而,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所带来的教育由线下走向了线上,由此所暴露出的问题,却并非如此。
疫情下的在线教育尽管做到了“停课不停学”,但通过一些权威机构调查和发布的数据来看,教育信息化不仅没有如大家所期望的那样用“数字无沟”填平“教育鸿沟”,消弭师资不均衡,促进教育公平,反而有拉大教育不公的趋势,甚至还让落后地区、贫困山区、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以及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当然,这不是教育信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教育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高度融合机制还未真正建立;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硬件设施、网络条件以及师资水平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学校之间,乃至城乡之间还存在“贫富悬殊”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落后地区、贫困地区乃至农村的学生相当部分缺乏父母积极有效的督促、管教,缺乏辅导条件和支持,因而出现差距拉大和两极分化的现象,便在所难免。
这其实为教育信息化怎样迈向新时代,怎样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怎样开启新未来,怎样承载新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课题。
思考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取代学校和教师吗?
我记得前些年,刚进入“互联网+教育”时代,在一些会议和论坛上,不少互联网、信息化专家大放言论,说什么进入教育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学校将会不存在了,教师将被取而代之了,教师也将面临失业了。
现在想,他们这样讲,有可能是为了产品和产业的需要。
我以为,未来有可能很多职业都将消失,但是教师这个职业却永远不会消失。未来很多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是唯一无法用机器取代的,那就是教育和教师。
也就是说,尽管教育信息技术来势迅猛,铺天盖地,势不可挡,但它永远取代不了学校,取代不了教师。(www.xing528.com)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集合,虽然有交集,但它并不重合。教育信息技术只是“教的道具”“学的工具”,或者是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它可以让教有方,学有趣,也可以让教多些载体,让学多些方式,但它毕竟不是教育的全部。
毕竟教育是人的事业,它不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的内容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包括师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传递,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我以为,不管怎样推广信息技术,怎样普及人工智能,怎样翻转课堂,怎样上网课,永远取代不了课堂,永远取代不了教师在场的教学,也永远取代不了教师的地位。
思考四:现代信息技术能否否定和掩埋传统的教育智慧?
诚然,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
但是,我们不能用被现在广泛运用的现代信息技术去否定数千年所积淀的教育智慧。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曾提出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我们能因教育信息技术而否定吗?
曾几何时,老师们那时没有今天的信息技术,教育人生几十年,一直是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同样传授了李杜诗文,同样讲解了孔孟学问,同样挥舞出了空间平面,同样挥洒出了人生天地,同样书写出了知识海洋,同样培育了桃李满天下。
时至今日,很多教师仍然喜欢用一支粉笔,一张黑板演绎传统教学,那美轮美奂的板书,那优雅从容的教态,那纵横捭阖的语言,还有学生听课前的热切期盼,听课中的专注投入,听课后的意犹未尽,你能用所谓的现代信息技术去否定吗?
还有过去,老师们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学生们一起制作教具,一起制作学具,有可能粗糙,还可能简陋,但美好的师生关系就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构建,动手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就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积淀,好的教育、朴素的教育就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生发,你难道能用现代信息技术去全部替代吗?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可以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更富有智慧,但是,它绝否认不了千百年来所创造的教育智慧,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可以弘扬和彰显教育智慧,但它也绝不可能掩埋数千年所积累的教育智慧。
人的成长是目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永恒,教育教学的规律是永远不变的法则,教育对朴素、对本原的追求是永远矢志不渝的坚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不管怎样先进和发达,永远都是一种工具,一种服务,绝对不能越俎代庖,喧宾夺主。
思考五:学校管理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量化管理,同人性化管理怎样找到平衡点?
智慧校园的构建,其初衷是通过对师生行为轨迹系统的确认和感知,主要着眼于安全保障和安全管理。一些学校却盲目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诸如刷脸打卡、指纹打卡、智能定位、办公室安监控,对教师进行管理,带来教师的强烈反感。
毕竟教育管理,不同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那种精细化管理,这种管理,对于企业社会化大生产下的精准计时计物计件,或许适合。
但教育管理管的是人,是活生生的人,管的是人心,是直指人柔软的内心。教育管理不是简单的一个量化,也不是用刷脸打卡、指纹打卡、智能定位、办公室安监控,把人盯紧管死。而是要眼中有人,要注重以人为本,要闪耀人性的光辉,要弥漫人文的光芒。
通过五花八门的指纹识别、刷脸打卡、手机定位,当然可以把老师盯死看牢在校园,也可以把老师豢在办公室,老师们遇急事不能去处理,甚至连孩子生病了都不能带孩子去看医生,但老师们完全可以人在曹营心在汉,完全可以人在办公室,“心”却早已飞到九霄云外,甚至完全可以弄两个手机,一个手机放在办公桌,让你觉得他乖乖地在那里待着,而那个人却拿着另外一个手机潇洒于外面精彩的世界。
请问,这样的管理又有何意义和价值?我以为,最大限度只能够体现体现校长的权威,刷刷校长的存在感。
曾听过北京市昌平区城关小学原校长柏继明的报告,这个校长被称为“减负校长”,她讲她对老师一直实行散养式管理,老师们不用签到,不用坐班,她更不会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去死死地管住老师,老师有赶急的事可以调课去处理,深得老师拥护,相反老师们在工作上更认真,更不敢懈怠。她说,散养的鸡、散养的猪,肉都好吃些,价格都卖得贵。这些被散养的鸡、猪之类的,其实它们都是有自觉性的,不管觅食得再远,到了傍晚,都会回到各自的家。特别是母鸡,到了下蛋的时候,它会回到自己主人的家把蛋下了,再去觅食,你看哪个母鸡会把蛋下给别个家里呢?她由此说到,老师们更有自觉性,我们要充分信任老师,不要把老师管得太死,只要他把“蛋”下在学校就行。
教育管理包括学校管理,我们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工具,但文化的管理、人文的管理、人性化的管理等,永远才是管理的最高智慧和境界。
教育以及教育管理需要积极主动迎接信息技术,但是我们必须认清其利与害,优与弊,有选择地运用,充分结合地运用,有机融合地运用,科学高效地运用,而不能被其绑架,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奴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