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人们都在热议PISA测试结果。
就在前不久,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结果公布,在参测的79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省市作为一个整体,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三个科目测试中获得大满贯,排名均位列世界第一。
有人曾将PISA喻为“教育界的世界杯”竞赛,中国学生“夺冠”自然可喜可贺,但是在让我们备感振奋,引以为豪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做出一些冷静的思考。
在这样的优异成绩背后,中国的学生学习时间最长,不仅是校内学习时间长,而且校外培训补习差不多占用了不少学生的闲暇以及节假日时间。在长时间的学习中,中国的学生也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简单识记和反复训练。
也就是说,像芬兰、丹麦、美国的孩子在滑雪、在游戏、在阅读,中国的孩子却在拼命地刷题;像芬兰、丹麦、美国的孩子在做木工、做手工、做实验,中国的孩子却在那里死记硬背;像芬兰、丹麦、美国的孩子在森林里探险、在社会上做公益、在社区搞调查,中国的孩子却在各种补习班里穿梭奔波……
如果我们这种光鲜辉煌的成绩,靠的是以牺牲学生睡眠和玩耍时间,以失去孩子们快乐的童年,以透支孩子们的身心和生命为代价,这样的成绩还不是我们想要的那种绿色的、健康的、持续的成绩,这样的教育还远远不能说就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显而易见,在未来社会,谁的孩子会更有潜力和后发力,谁的孩子会更有创造力和强大的生活力,谁的孩子会更多一些抗风险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答案当然不言而喻。
而且中国学生幸福感知力低,不论是对生活的满意度,还是在学校的归属感,抑或是面临失败时对自己做出的规划产生的质疑度,通过问卷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对于这些都没有特别强烈的感知。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为幸福而奋斗的历史。不管是乡村振兴,还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乃至两个一百年中国梦,都是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生活的幸福。幸福应该是我们最终追逐的目标,也是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教育是幸福的事业,教育的使命就是为学生当下提供一种幸福的学习生活,为学生未来拥有幸福的人生,给他们做一些能力与素养的准备。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把学生当成没有情感的学习机器,让孩子们在学习的“流水线”上像陀螺般地运转,让他们只会拼命地刷题,只会应试,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幸福、生活的幸福,未来人生也收获不了幸福,无论怎样说,这样的成绩和教育,还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www.xing528.com)
更何况,参加测试的江浙沪京这四省市,都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强大的经济基础为基础教育领域的大量投入已经大见成效,而且铸就了中国教育高地的地位,这次PISA测试三个第一,并不意味着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作为整体参加PISA仍能取得第一。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差距很大,这当然也包括教育的差距。就是作为同一地区,更存在着城乡之间教育的巨大差异。中国广袤的土地在农村,中国的希望也在农村,中国教育的发展更在农村,农村教育的发展,应该一直是教育发展的短板。
这些年,国家通过加大投入,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上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教师的短缺,教师的发展水平以及师资的不均衡却仍存在很大问题,而且不愿教、不想教、不乐教、不善教的情况非常突出。
教师的问题直接带来农村教育的走偏,要么一味以应试为中心,用分数的唯一尺子丈量出很多差生,让他们在丧失学习兴趣的同时丧失了信心和继续学习的勇气;要么一味复制城市教育,让农村教育成了城市教育的附庸和盗版,所教出的学生要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建设乡村的本领和能力,要么对乡村没有情感,看不起乡村,都纷纷逃离乡村。
当然,谈这些我们不是要求农村学校的学生也去参加测试,也去拿第一,但是农村学生应怎样享受到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的确值得关注和研究。OECD教育技能司司长安德里亚斯·斯莱彻指出:“卓越的学校体系要在整个系统中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还要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优质的教学中受益。”
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我们更应该心中有数,起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不然就会以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果真雄于全球,称霸世界,以至于盲目乐观,沾沾自喜,夜郎自大。
任何测试都不是以获得好的结果为目的,而是需要把它作为一种诊断。这次测试“三个第一”的结果,鼓舞了人心,增添了我们的教育自信,这是积极的一面。
如果我们对于“三个第一”,能保持清醒头脑,客观对待,科学审慎,从中找到一些弱项,发现一些问题,并从“三个第一”的背后去做一些突围,去寻求一些教育变革之道,而且尽可能通过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去对症下药,切实解决问题。比如注重立德树人,强化五育并举,变革考试制度,完善评价机制,等等,其意义和价值就一定会远远超过测试本身了。
终究有一天,中国的基础教育将更加底气十足,也将为全球基础教育的发展贡献中国经验,提供中国样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