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的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在每个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可见需求与支付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森林保险的有效需求同样受到支付能力的影响。一般而言,森林灾害风险的高低通常决定了森林保险的自然需求,森林灾害风险越高,则森林保险的自然需求越大,然而,自然需求向有效需求的转变中的关键点便是支付能力。森林保险购买能力较强的地区,其森林保险的有效需求也必然强烈;森林保险支付能力较差的地区,即使森林灾害风险再大,如果缺乏外来力量的扶持,客观上也不会形成森林保险的有效需求。现阶段,我国政策性森林保险补贴比例虽然逐步提高,但依旧需要农户承担小部分的保险费。对于经济条件差,同时营林面积大的农户来说,森林保险保费支出仍会对生活增添不小的负担。由于各省(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各地区之间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差异很大,从而导致了森林保险需求的区域性差异。
为了更好地反映这种地区差异,下面采用离均差和标准差的方法对各省(区)农户收入状况进行分析。离均差也称离差、差量,指单项数值与平均值之差,所有的样本都通过与平均值做比较而显出自己与平均水平的差距。标准差为方差的算术平方根,表示的是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标准差越大,表示各样本数据距离均值越远,各数据之间的差异越大,平均数的代表性越低。反之,标准差越小,表示各样本数据距离均值较近,变量值之间的差异越小,平均数的代表性越高。
2016年各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情况的离均差和标准差分析如表4-6所示。
表4-6 2016年各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情况的离均差和标准差分析
Tab.4-6 Deviation from average and standard deviation analysis on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in 2016
续表
数据来源: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而得(www.xing528.com)
201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平均为12877.7元,比2015年的11421.7元增加了1456元。但各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这个问题可以从标准差上直观看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标准差达到了4423.6,其中全国最高的上海市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520.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8倍,是全国最低(甘肃省:7456.9元)的3.42倍。整体来看,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于全国前列,中部内陆省份处于全国平均值左右,西北、西南等省(区)排名靠后。从离均差上来看,仅有9个省(区)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是上海、浙江、北京、天津、江苏、福建、广东、山东、辽宁;有5个省(区)的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离均差小于0,大于负一千元,分别是湖北、江西、吉林、湖南、河北;剩余省(区)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且越是西北、西南地区,该差距越发明显。
经营净收入代表了农村居民从事农、林、牧、副、渔生产所获得的收入,经营净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居民对农业、林业等相关生产活动的依赖性。该比值越大,说明农村居民对农林生产的经营所得依赖性越大,那么风险对收入的影响也越大,转移风险的保险需求会很强烈;该比值越小,则农林经营风险对可支配收入的影响也越轻微,保险需求也相对较弱。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经营净收入占比超过50%,因此应当注重和引导这些省(区)的保险需求,深层次推进森林保险的实施。
另外,不同省(区)的恩格尔系数也可以反映森林保险有效需求的差异。按照消费原理,消费总是收入的函数,收入的高低决定了消费支出能力的高低。恩格尔系数是反应消费水平高低的代表性指标,其计算方式为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该比值越大,则用于食品支出的比例越大,用于其他支出的比例越小,森林保险保费支付能力越小;该比值越小,则用于食品支出的比例越小,用于其他支出的比例越大,森林保险保费支付能力越大。我国各省(区)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差异相对较大,并且呈现“南高北低”的特点。南方省(区)恩格尔系数普遍高于北方省(区)。西藏、海南、广东、重庆、四川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最高的是西藏,为0.52,高出全国平均值0.2;北京、陕西、辽宁、宁夏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低的是宁夏,为0.26,比全国平均值低0.06;其余省区与全国水平接近。消费水平的地区差异必然带来森林保险需求的地区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