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丰创立之时就确定实行西方的股份制公司模式,“确定公司股份6000 股,每股100 银圆,其中戴瑞卿一人独占1000 股,为最大股东,被推选为总经理。公司发起人21 人,有14 位股东组成董事会,顾元琛、郑岳生为董事会首董,负责决策工厂的重大事项。周熊甫为总经理协理”[37]。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丁巳(1917)至甲子(1924)为极盛时期,盖欧战时代,洋纱缺乏,吾华纱得蒸蒸日上,千载难逢之际遇也”[38]。和丰的资本规模不断扩大,“额定股本分六千股,每股一百五十元,共计银圆九十万元,已缴原额银圆六十万元,民国五年盈余加入股本三十万元,公积十九万元,另又提存折九十万元”[39]。当时还提出开办第二厂的计划,“经表决将第二厂设在湾头,并决定设锭子一万五千枚左右,定资本额九十万元,其所需资本将前购买湾头第二厂产业证券二十四万元及前存公积金为基础,自己未年起,以本厂盈余凑足九十万元,作为第二厂资本”[40]。此时国内棉纺织业的迅猛发展可见一斑。
和丰纱厂公私合营后发息通知
公司成立之时仅有职员40 人,工人约计200 人,发展至1920 年时职员又增加40 人,工人增至2500 人,“男工六百名、女工一千三百名、童工六百名,共计日夜班二千五百人,平均每日工资约需四百元”[41]。到20 世纪30 年代,和丰内部职能部门已发展为“四处、三科、十二房”,即“经理处、会计处、工账处、工务处、栈务科、杂务科、物料科、轧花房、杂花房、粗纱房、细纱房、摇纱房、成包房、引擎房、炉子房、电灯房、打铁房、修机房、皮辊房”[42],共计职员244 名,是初创时的6 倍。而工人人数则因受时局及工潮影响,减少为2000 人。
和丰自清末建成投产,拥有纱锭11200 枚,规模非同小可。至1920 年纱锭增加到23200 枚,其规模之大,设备之新,在浙东工业界无出其右,用花主要为“姚花、通州花、上海南北市火样花、美国花、印度花、天津长江一带所产各花,所用以姚花为最多数”[43],“每日平均二百三十担,每年共七万七千二百八十担,以余姚花为最多,每年购用通州花约四分之一,以纺十二支、十四支纱用”[44],“出品(纱)平均每日八千四五百件,每年二万四千大包(线),出品销路本埠及内地四分之一,上海转口运销山东、天津、牛庄、长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香港各四分之三”[45]。(www.xing528.com)
和丰创办之初,还有部分附属机构,当时诸董事还准备承办电灯公司,用于厂里生产生活用电,“甬江和丰纱厂总办顾君现拟往外国购买头等机器,就该厂内开办电灯公司。已将所拟章程禀奉宁道喻庶三观察批准立案。闻俟机器购到,即行开办云”[46]。筹备半年后,“甬郡电灯公司前因亏本停办,现又有和丰纱厂总办禀准当道,在厂内安置机器,重行开办。业已将机器购置完备,在各处装置电灯线杆,闻不日即可燃点云”[47]。电灯公司的电除了供应本厂,多余的还供应附近居民用电。
此外,“戊午年除建立小学校外,又添设临时医院,俾便捷工人损伤疾病临时就医,不取医资药金。工人故后有恤金三十元,或棺材一具、洋十元,名曰恤工会。职员在职时,付洋五元为乙级,付洋十元为甲级,故后,甲一百元,乙五十元,名曰敦义会。又每年付钱三百六十文为一组或二组,亦可故后恤嫠洋每人二元,子女一元。盈余项下拨有基本金万元。义务学校工人子弟可以就学,额六十名”[4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