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宁波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近代民族工业逐渐兴起。其中由宁波大贾严信厚创办的通久源纱厂是这一时期的翘楚。光绪三十年(1904),通久源股东戴瑞卿与严信厚家族发生利益冲突,其与朋友顾元琛(时任宁波招商局总办)商讨后决定退出通久源,另起炉灶。“于是他们共同邀集了周熊甫、郑岳生等463 位股东,筹集资金60 万银圆,于光绪三十一年二月(1905 年3 月),组成‘和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和丰纱厂)。”[33]1905 年10 月18 日,上海《申报》报道了清政府商部批准宁波和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立案的消息。报道称:“据禀纱布为日用大宗,宁波为通商要埠,该职商等拟集股份设立和丰纺织有限公司,系为讲求实业、便益民生起见,据称先由创办人认集股本四十万元,自非空言影射者可比,所拟章程亦尚安治,因准其先行立案。着即迅速购机设厂后,呈报开办注册到日,饬令地方官安为保护可也。”[34]筹备两年后(1907 年1 月)纱厂落成招工,“甬江东冰厂跟和丰纱厂筑造厂屋业已落成,其机器等件亦已安置妥当,现已由经理人定期于十二月朔开工。日昨遍粘招纸,雇男女工人入厂工作”[35]。
纱厂刚建成就初具规模,“厂基面积80 多亩,建筑面积12630 平方米,其中车间占5684 平方米,纱锭11200 枚”[36]。两层楼的红砖铅顶生产车间,楼下为轧花、清花、筒纱等一二道并粗工序的车间,楼上则为三道粗纱、摇纱、细纱,直至打包工序的车间。全厂生产设备齐全,厂内各交通要道铺设小铁轨通向江边码头。从国外引进的锅炉、引擎等动力设备,足够3 万枚纱锭之用。工厂附设有电灯间、机修间、铜匠间、引擎间等辅助部门,建有仓库两座。为了方便人员货物的往来,和丰纱厂出高价向英国人华生购入江北岸边地0.7 亩,在甬江边建造了一座渡船码头。(www.xing528.com)
和丰纱厂旧址内的厂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