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于甬江之畔的宁波大学,有一个如花园般的校园。走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被同学们称为“南天门”的红色教学楼,它巍峨高耸,气势非凡。每一个去此教学楼上课的学生,都需沿“大踏步”拾级而上,如同攀登知识的高峰。而这个留在每一代宁大人心底的最深刻印迹,就是由包氏家族捐建的“包氏教学楼群”。
时光追溯到1984 年10 月,出生于镇海庄市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在阔别家乡多年后,终于再次踏上故土。当他得知宁波尚无一所综合性大学而家乡人民正在酝酿创办时,他感慨道:“宁波面积是香港的10 倍,人口与香港差不多,香港有五所大学,而宁波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全国向四化进军、宁波要改变面貌的今天,高等教育那么落后,怎么行呢?”于是便毅然决定率先出资2000 万美元(约5000 万元人民币),来倡导创办宁波大学。
1984 年12 月19 日,包玉刚与时任宁波市市长耿典华在北京签署宁波大学“洽谈纪要”,正好与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同一天。包玉刚曾说:“我之所以要兴办宁波大学,就是为了纪念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天,希望家乡的科技、经济都搞上去。”可见其拳拳赤子之情与良苦用心。邓小平非常赞赏包玉刚捐资创办宁波大学的义举,亲笔为宁波大学题写了校名。
包玉刚在宁波大学开学典礼上讲话(www.xing528.com)
在中央领导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包玉刚的尽心倡导下,宁波大学的筹建工作顺利展开。1985 年10 月29 日,迎来了宁波教育史上的一个历史性时刻——宁波大学奠基典礼,包玉刚夫妇亲自挥铲为宁波大学奠基培土。1986 年7 月,宁波大学校舍大体完成;7 月25 日,宁波大学教职工进驻新落成的大学校部;9 月10 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80 名新生朝气蓬勃地跨进了宁大校园,宁波大学如期开学,从而实现了包玉刚提出的“一年内动工兴建,第二年就开始招收学生”的要求。
自1985 年10 月亲手为宁波大学奠基之后,包玉刚时时刻刻关注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几乎每年都要来宁大看看。当他在校园里看到学校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同学们的出色表现时,感到十分欣慰。为了改善学校的体育设施,包玉刚在1989 年10 月捐资500 万港元修建风雨操场和室内游泳池,后改名为“宁波大学体育中心”;1990 年10月,包玉刚又捐资630 万元人民币兴建宁波大学图书馆。
包玉刚不仅率先捐资创办宁波大学,而且为如何办好宁波大学出谋划策、殚精竭虑。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希望海内外宁波帮和各界人士一起来参与宁波大学的建设,用各种方式为家乡的这所大学贡献力量。为了提高宁大的办学水平,他亲自策划国际知名人士到宁大讲学,并牵线搭桥,使英国南安普敦大学与宁波大学在1987 年10 月正式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他提出“重金礼聘”有水平的教师来学校工作,并主动推荐宁大教师申请中英友好奖学金,同时强调出国进修的老师一定要按期回国服务。正是在包玉刚的热心帮助下,宁波大学的教学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从而为宁大一跃成为一所重点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