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都市的繁荣
上海作为当时国际化的大都市,具有现代社会的诸多因素: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商店鳞次栉比的都市风貌;《都市风光》中闪现的不断降价的镜头,当铺股东老板的生活,金融市场、股市、报业、市民对经济的狂热;《马路天使》中信息在都市社会生活中的传播,已经越来越依赖于报业,如市民通过报纸观察自己生活的世界,并对之作出相应的预见和调整;报贩经常从新闻消息中为陈少平出主意、查字等,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难题;报纸登载白银出口而经济不景气,紧接着理发匠就被迫关门歇业;高价律师费、解决争端的法制思想等等都反映在市民生活中。
作为一个外乡人,袁牧之对与故乡宁波不同的新事物更敏感,对那些新事物投去更多直观的一瞥,更能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上对上海进行描绘,虽然没有生于斯长于斯的浸染式深刻体会而显得有些表面化,但往往能抓住上海整体性的现代特征。在《都市风光》中,上海交易所的交易场景,有轮盘赌上的大圆盘,周围一群人挥舞着手臂、张扬激动,勾勒出都市人痴迷疯狂、极端扭曲的一面。这个出现数次的镜头连同商品直线降价的片段快切,把握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特殊节奏和活力,传达出现代都市生活的瞬息万变。
袁牧之善于从都市生活的小事件、小场景来展现大都市风貌,似乎于不经意间描绘着现代都市中并非波澜壮阔,甚至不泛涟漪的生活流。在影片中略显表象符号化的背后,隐藏着导演对现代都市特征的本质直观和独特理解。无论是《马路天使》还是《都市风光》,都有着对上海的繁荣写照。前者的开篇和结尾都有一个高楼意象,甚至在台词中还说出站在天堂一样的感受,而后者更是在开头用快速剪切的流畅镜头展现了繁华的都市风貌。还有那些两三个镜头晃过的如幻梦般闪烁不停的霓虹灯广告,成就一个商品经济的世界,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这些不经意的、画龙点睛式的短镜头就足以表现现代都市的物质性的繁华景象。
袁牧之的城市电影对现代都市社会做出一种整体性把握,着重从市场、报业、股市交易、金融、商业等经济方面来加以刻画,抱着古代社会所认定的知识重要的观念注定难以生存于现代社会。例如,《都市风光》中李梦华作为书生形象出现,他为报纸撰稿,其稿费还支付不了一顿茶点水果钱。电影最后对李梦华以双腿裤子的符号化形象了结其穷困潦倒的后半生,双腿的裤子从敝旧到破败再到赤足。
宁波人首闯上海源于生计所迫,踏入上海后,多从事于金融、商贸、实业等,袁牧之出生于宁波买办家庭,对此耳濡目染。来到上海后,“外乡人”的身份又让他多了一份对底层市民的生活状况与生存意识的深切关注,构成其电影着力于对贫富差距、两个“都市”、金钱经济等现代都市社会的生动写照。
从当时上海的地理条件而言,其毗邻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又与西方世界隔海相望,和浙江杭州、宁波构成长江三角区域,成为海岸城市的顶角。与宁波作为重要通商港口不同,上海成为集经济、政治和文化于一身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在当时所取得的整体性的全面优势,也让上海市民都充满着自豪感,将来自任何其他地方的人统统称为乡下人。这种略显鄙夷的态度,反映出上海作为国际性的开放大都市在当时社会的中心地位。江浙一带的人士纷纷赶去上海跟国际接轨,在国际大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都市风光》以此为题材,反映出外乡人在其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隐晦地折射出袁牧之作为外乡人到大都市上海后的最初印象,也是他在上海的生活烙印和心理印迹的一次感受性体验式的呈现。
上海作为都市生活的象征,引领当时社会与民众的都市生活梦。《都市风光》描绘了外乡人在上海打拼的生活图景,充满迷惘与矛盾之情,这与袁牧之作为外乡人的深刻体会密切相关,早已成名的他放下身段,向那些来上海的外乡人讲述自己的深切感受,对他们提出警醒:拥有一种都市梦想,怀揣生活的信心,围绕都市生活梦想去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都市生活也是现实的,甚至是残酷的。(www.xing528.com)
如果说《都市风光》展现了外乡人都市生活梦想的现实残酷,那么《马路天使》则将城市划分为两个“都市”,底层与天堂、落后愚昧与文明先进、贫穷嘈杂喧闹与富裕安静便捷、高楼大厦光鲜有序林立与平房弄堂灰色低矮错乱之间的鸿沟难以逾越,前者只是现代社会金钱累积出来的幻象,是靠对都市底层民众的压迫和剥削才缔造出来的。袁牧之的电影作品在反映都市民众人性化本色生活的背后,揭示的却是整个现实社会因商业文化和利益至上所带来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2.中西文化的交汇
近代中国追求西方化的浪潮此起彼伏,作为当时中西方交流纽带的上海,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诸国也凭借上海这座大舞台展现着各自的文化魅力,同时,上海又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这些都使上海成为当时中西方文化交汇的首要场所。现代时期江浙人文荟萃,与这种由地理条件所带来的中西文化交汇的便利有着密切的联系。知识人士得西学风气之先,将之与传统文化内在交互,创造出在当时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在《都市风光》中,导演在影片开篇快速浏览上海风貌时,有意选择教堂作为西方文化的象征,抓住外乡人首次进入上海时的观感特性,他们注意的当然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所没有的西方文化品种。而在《马路天使》中,男主角陈少平作为吹鼓手,使用西方乐器小号吹奏《四季歌》和《天涯歌女》,则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一首合奏曲。
《都市风光》作为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中国电影音乐的里程碑作品,导演袁牧之功不可没。他与黄自、赵元任、贺绿汀、吕骥、施谊等老一辈艺术家通力合作,让中西音乐交叉配合,与剧中人物的表演动作、心理变化、情节发展和场景转换等相互协调。袁牧之电影对音乐非常重视,深入挖掘电影与音乐的内在联系,在中西音乐交汇成功的基础上开拓民族音乐在电影世界的广阔空间,使之具有民族文化气氛和传统民间格调,体现出20世纪30年代音乐在电影运用上的自觉性,也成为其最高艺术成就的所在。
在《都市风光》与《马路天使》这两部电影作品中,西方文化对都市及其民众的影响随处可见。上海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中西方文化同台演出,有其自由包容的文化风格。《都市风光》里,尽管书生李梦华穷困潦倒,但穿着却西装笔挺,兜里揣着怀表,装扮甚为讲究乃至于略显油头粉面。当铺股东女儿张小云因圣诞临近,想让父亲帮其买套时髦服装,包括西洋帽、雪狐围脖、真丝披肩、手提袋、高跟鞋等等,清一色的国外服饰。如果说《都市风光》的男女主角追求国外服饰,着力体现自己时髦的服装品位和所谓的上层阶级的生活方式,那么《马路天使》则更倾向于表现下层都市民众的传统本色。除了陈少平作为吹鼓手所穿的特制服饰,报贩老王、理发师、失业者、小贩、妓女小云、小红等都以底层百姓的粗布衣服出场,当然也有女性特有的传统旗袍亮相其间。
西方文化除了对电影场景设置和服装道具等方面的影响,影片还以此为依托展开故事情节,呈现都市民众的希望、矛盾、困境,并预示其未来的命运。李梦华和张小云参加圣诞舞会,不巧先后碰上茶栈经理王俊三及其秘书,而张小云为了得到那套服装,与王俊三他们套近乎,冷落了李梦华,使李梦华负气离开。张小云向父亲索要钱购买服装,父亲被迫到当铺拿钱,但因经济滑坡,当铺没钱可供支使,这位当铺股东只好将铺内贵重物品拿回家。王俊三占了小云的便宜,父亲便向这位未来女婿兜售当铺物品。这一连串的情节设置都基于对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认同、喜好与追求,足以观察出当时都市民众的文化心态。
可以说,少年到上海学习及其后工作的经历,让袁牧之深切体会到中西文化交汇对民众生活的重要影响。在他的电影作品中,袁牧之并非站在某个角度对西方文化对市民生活的影响进行揭露和批判,当然也没有高唱赞歌,而是更多地站在一个客观现实的角度,通过一系列事件对都市文化状况进行全面展示。在电影中他没有引导观众进行一种文化上的评判,而是让人物活在现代文化当中,这是一个已然存在的世界,不应该以一个应然的理想世界作为参照标准进行评点判断,他只是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极为现实地展现这些人物的文化生存状态。其电影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运用艺术手段来达到对社会文化现实的全面整体反映,而非就某个现实问题或社会方面进行深入挖掘或站在某种立场角度进行文化批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