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亚兵
出生于宁波的袁牧之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导演,在其幼年时就表现出对文艺戏剧活动的热爱。13 岁时,他投靠同父异母的姐姐来到上海,便开始自己的戏剧和电影活动。先后加入洪深等组织的戏剧协社、辛酉剧社,主编《中华日报》戏剧周刊,出演过各种戏剧人物形象,颇受好评,赢得过“千面人”的赞誉。袁牧之从事电影活动是从演员和编剧开始的,1934 年在上海电通影片公司主演和编剧《桃李劫》《风云儿女》等片,1936 年加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身兼编剧、主演、导演等数任,赴延安后一直从事电影工作,成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创者之一。
袁牧之
从宁波到上海后,袁牧之作为一个外乡人,能够从旁观者的理性视角,审视当时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袁牧之的电影数量不多,但部部是精品。在这些电影中,袁牧之很自然地将镜头对准上海普通民众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对生活的向往、奔突与无奈之情,凸显其应有的人文情怀。(www.xing528.com)
在袁牧之的电影作品里,人物悲喜的刻画、批判力量的传达和同情关怀的表述拿捏得恰到好处,在对上海市民生活本色化的体验和展现中,形成其独有的亦庄亦谐、同悲同喜、笑中藏泪的艺术风格。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曾高度评价袁牧之的电影,称其具有后来欧洲新现实电影的风格,领先国际潮流,就在于它建立在具有中国艺术特色的基础上。
袁牧之自编自导的影片有三部,分别是1935 年的《都市风光》、1937 年的《马路天使》和1939 年的《延安和八路军》。《都市风光》和《马路天使》这两部电影名作,足以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笔,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精品之作。《都市风光》和《马路天使》拍摄于上海,前者讲述刚进上海的外乡人在西洋镜中看到自己未来的生活,而后者则描述上海市民的生存点滴,这充分体现出袁牧之作为外乡人走进大都市上海时的复杂情感以及在上海居住时对民众生活的关怀和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