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画梅艺术探索:追寻幽娴贞静之美

画梅艺术探索:追寻幽娴贞静之美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仅有爱梅之心,并不能成就画梅之愿望。[28]画梅之难,不言而喻。可见其自创面貌之决心。同样,这种毅力也体现在其画梅上。十一月十五,是日画梅一帧以贻庸师并系之以诗。画梅之余,他还将画梅感悟、心得加以记录,以此提升自己的画艺。晚年赵半跛以鬻书画自给,抗战前逝世,年六十余。

画梅艺术探索:追寻幽娴贞静之美

仅有爱梅之心,并不能成就画梅之愿望。如果想更加自如地借画梅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必定要有精湛的画艺,要有自己的审美取向。如若再要有自己的风格,则注定将是一个更为漫长的过程。高振霄深明此理,但其坚毅的性格与精深的学识则又使其有充分自信不寄人篱下。日记写道:“午后湛虚来谈久之,云有人写梅三十年而未就者。斯道之难如是,而深以拙画为得,斯则甘苦之言也。”[28]画梅之难,不言而喻。然而,他接着写道:“但私意所属,不宜寄人门下,终当于寒香铁骨中求一条幽静贞劲之路,上规宋元,抉藩篱而追汉魏耳。”可见其自创面貌之决心。实际上,“幽静贞劲”正是高振霄对画梅思考已久的审美取向。日记中曾载:“治《毛公诗传》而得四字秘审法焉,曰‘幽娴贞静’也。不幽则俗,俗不可以状梅;不娴则竞,竞不可以状梅;不贞则烂,烂斯恶也,更不可以状梅;不静则嚣,嚣则气鼓而墨涨,非梅之所宜也。质诸半跛,相与抵掌。”[29]在这一总的审美统领下,高振霄开始了具体的技法实践。总结其路径,有这样几点:

一、师法古人,变通古法。

除了上面提到的陈撰外,高振霄在画梅的技法上远宗宋元诸家,如赵孟頫王冕。近学画梅名手,如金农、汤贻汾等人。日记中的简要记载,似乎正能显示其学画路径之广博:“是日至叔通宅,还其《玉几画册》,以梅一幅赠野侯。归而作梅一帧,力追冬心而变其繁。午后,子康求书联,并言诒书前辈明年七十,欣然作梅一帧,题七律两首其上以为祝。晚饭后约燕昌,并过怀师谈,并为注跋《汤贞愍墨梅》卷后。怀师云,吴清卿有《梅花喜神谱》,今在其后人处,宋本甚精美。”[30]这一天不但学习了陈撰的画册,变金农之法作梅,而且还为他人跋汤贻汾《墨梅图》并且得知了宋版的《梅花喜神谱》。自宋至清,画梅高手似乎都成了其效法对象。学习古人,只是为了更好地形成自己的面貌。“力追冬心而变其繁”正是高振霄变通古法的尝试,此外还如“写墨梅二帧,一实一虚,参用松雪法”[31]“写梅一帧。仿沈少覆,得坚劲之致,持示半跛,谓二对之骨、冬心之圈合为一手”[32]等,无不体现其师法古人又超越古人的艺术追求。

二、援诗入画,究心画理。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不仅点明诗画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且也使王维成为后世文人画的鼻祖。诗、画是中国画中历久弥新的话题,也是文人画家借以区别于职业画家的重要依据。画史上,有众多大家论述诗、画,但将二者关系完全说明的却很少。应该说,高振霄关于诗、画,乃至文学与绘画的关系论述是近代的重要代表。“汉魏无画者,其理则可通,其韵则可挹也。善易者不言易,庄之继老也,《骚》之承《三百》篇也,何尝有粉本供描画哉。系传曰‘利贞者,性情也’。斯言也,书与画并得矣!”[33]在他看来,诗或者文学与画相通之处,并不在于其是否能为画提供具体可以描摹的范本,而在于其理、其韵、其性情。进而他再论述道:“又作梅须读老庄数百通,向秀注六七巡,点会于心,握要钩重。然后焚香研墨数升,墨气与香气俱化一点,云明氤氲不散,忽然兴动,振笔展纸,随意取之而无所容,其心为斯得之矣。此意中之画梅谱也,未知善画者以为何如?”由此可知,其墨梅的创作,很多时候并不是以具体的画谱为参照,而是借助诗歌、文学乃至道、佛之典籍,起兴造境,进而自由挥洒。这一点,就当今艺术创作而言,更显宝贵。

三、持之以恒,画友切磋。

高振霄持之以恒的毅力着实让人惊叹,从他在上海生活来看,只要身体允许,每天早起必定临碑、读书。同样,这种毅力也体现在其画梅上。不妨看一下1931 年11月间的情况:

十一月初三,初试笔画梅一幅,赠振葆。(www.xing528.com)

十一月初十,是日写梅第二幅,题一绝句。

十一月十一,写墨梅四帧,题句其上以贻湛虚。

十一月十五,是日画梅一帧以贻庸师并系之以诗。

十一月十七,是日课毕后画梅三帧,一赠浩然,一赠绍如,一赠梅堂。

几乎每天都会创作,并持之以恒数十年。画梅之余,他还将画梅感悟、心得加以记录,以此提升自己的画艺。

有自己的努力,道友亦不可少。日记中提到最多的画友,便是“半跛”。“是日写梅第二幅,题一绝句。半跛以为圈法、布置有进于前。吾不能为玉几之澹然,亦不肯落姚燮之俗也。以《三百篇》为骨,《离骚》为神,庄子为韵,司马子长为洁,其庶几有得于心手乎?”[34]“与半跛论画梅,谓当以短笔出之,屈曲盘空,不著意必固。我想纯任自然,独运□锤。当其下笔时,并无画意存心,清闻妙香,化去笔墨痕,心香亦□。闻色累亦无见,无无并无识,空有守其灭,掷笔兴自酣,意到自无迹。象俱无有,乃至净胜。境千佛妙,庄严升仙,皆办□仰天一叹,证不竖一指说,乃得妙玄旨。入火亦不煎,片片优墨花,是花还是月”[35]……日记中关于半跛的记载,至少有十处,正如他自己所言“作画得一赏音,真一适也”。就两人的交往来看,他不但经常将自己的画作与其共赏,而且很多画梅的感悟、论梅的画理也正是在两人的谈论中产生的。那么,半跛是谁呢?

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赵半跛,原名赵润,生卒年不详,字种青,因有足疾,行动不便,自号半跛、跛道人。原籍湖北汉阳,自小随父亲来浙江,居浙江提督吕本元幕府最久,遂成为鄞县人。晚清时曾出任宁波府照磨(官名)。入民国后,曾掌管税务多年,廉洁奉公,少有所染。亦出任过山书院山长,弟子显赫者多。他工诗善画,能书,画以花卉草虫见长,设色秀丽;书法行楷皆能,苍劲挺雅,著有《藤雪画册》。20 世纪20 年代后,旅居上海,住延安路四明村,作画吟咏自娱。1926 年起,赵半跛每年组织文人雅集“秋英会”,在中秋菊艳蟹肥时,邀请诗朋画友到家中赏菊品蟹,作画题诗。著名画家张大千就是在“秋英会”上脱颖而出,被大家所熟知。晚年赵半跛以鬻书画自给,抗战前逝世,年六十余。上海延安路四明村也是高振霄所居之处,这自然为两人谈书论画提供了地域之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