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 磊
邮票是方寸艺术,国家名片。集邮因具备增知、怡情、益智、交友和储财等多种益处而备受人们的青睐。而在收集、研究邮票的同时,自办邮报邮刊,传播集邮知识,开展藏品交流,则非普通的集邮者能够亲力亲为。民国后期,曾有人在舟山定海创办过一份邮刊,刊名为《邮目》。可以说,这是迄今舟山集邮史上发行时间最早的邮刊。
《邮目》邮刊
《邮目》创刊于1946 年3 月1 日,为月刊,由芳记邮票社出版部发行,通信地址为浙江定海邮箱第一号,发行人是方名芳。据邮学家刘肇宁编著的《中国邮商史话》中《浙江宁波的邮票商店》章节记载:“芳记邮票社店主:方名芳;地址:宁波德记巷11 号;主营近代邮票,1942 年开业。1946 年3 月至1949 年1 月编辑出版《邮目》邮刊,共出版10 期。广告刊于1942 年12 月1 日上海出版的《邮话》第12 期。”从当年《邮话》第12 期广告中,我们可以知晓芳记邮票社的地址确为宁波德记巷11 号。那么,这方名芳为何许人?宁波的芳记邮票社又怎么会到舟山定海来办邮刊呢?
笔者曾偶读2012 年12 月14 日《新侨报》,其第44—45 版刊有《德记巷讲的是名德之人还是戴德之事》一文,其中,记者通过专访宁波市江北区文物管理所文博馆员李本侹先生,录下的一段文字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在德记巷11 号的楼房里,诞生过宁波的第一份集邮刊物。据《浙江邮商史话》所载,早在1942 年,定海人方名芳就在此开设专营近代邮票的芳记邮票社,这是继国光邮票社后宁波第二家专营集邮品商店。而芳记邮票社所创办的《邮目》是宁波最早的集邮类报纸,自1946 年创刊,至1949 年止,共出刊10 期。可惜由于历史变迁,德记巷的门牌数次改动,方记邮票社的具体位置已经难以考证。”
查阅现在能够找到的十分有限的史料,笔者得知,1940 至1943 年间,定海县人方名芳曾就读于当年位于江北泗洲塘的浙东中学(现宁波市第四中学),嗜好集邮,是1925 年冬创立于杭州的我国早期三大邮会之一新光邮票研究会的会员。当年,全宁波地区加入新光邮票研究会的也仅有15 人。在集邮的同时,方名芳还是位邮商,从事邮票的经营买卖。从时间上判断,他应该在中学期间就自办邮票社,取名“芳记”,从事邮票的交流。在当年,能够有闲情逸致集邮的大多是出身豪门的富家子弟,普通的老百姓每天为生活奔波,是没有条件,也没有那份雅兴的。这些又可以从芳记邮票社创办时的地址中得到印证。
据民国《鄞县通志》载,鸦片战争后,宁波成为沿海五口通商城市之一,大批外国人和富商巨贾汇聚此地,英、法等国纷纷在江北岸外滩设立领事馆,各国商人和华商“在界内照章租地,建造屋宇栈房”。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宁波江北岸一带逐渐出现了大量中西合璧风格的精美住宅。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严信厚之子严子均、原和丰纱厂老板俞佐宸、曾任上海总商会会长的定海旅沪邑人朱葆三、煤炭大王谢蘅牕等都纷纷在此建造住宅。而德记巷就地处江北岸老外滩地块,全长200 多米,路宽3—4 米,巷内建有众多石库门建筑,现存的就有董宅、严宅和方宅等。其中,位于德记巷的方宅,正是方名芳的家。据称,其方姓主人曾在上海创业,后回宁波开麻袋店,在江北岸轮船码头一带生意红火,发迹后在此建造了石库门民居,也是一位宁波帮商人。
壬辰年(2012 年)五一期间,笔者辗转联系到了宁波集邮名宿、时年91 岁高龄的钱希清(即钱永昌)老先生,以了解方名芳先生的有关情况。钱老1922 年生于宁波,名永昌,字希清,1941 年从宁波高级工业学校毕业后,长期在江西和广东公路部门工作,并开始集邮,先后参加了我国新光、甲戌、陪都、广州、首都、成都和金竹等早期邮会。钱老在复函中写道:“我于解放初期,即重返原工作单位——江西公路局,虽回过几次宁波,都未获得他的信息,至今已六十多年,他年龄可能与我相仿。我和他仅仅是为了他自费办的《邮目》月刊,铅印内容不错,我因家乡有邮刊,深表支持,几乎每期都存拙作披露。此外我悉,他出身富裕家庭(在宁波开设很大的油行),毕业于宁波浙东中学,家在宁波江北岸德记巷一所华丽的大宅。我认悉他时似乎没有正式工作岗位,在家开办‘芳记邮票公司’,宁波集邮不普及,不能靠此谋生,玩玩而已。我曾悉他于宁波解放前夕,去了舟山。定海解放较迟,当地邮局曾发行一种‘定海银元加盖票’,很是珍稀,他有幸购到一批。”钱老的复信中告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就是方名芳先生当年曾经购到了一批被集邮界称为“民国定海珍邮”的“定海邮局改值基数邮票”(即“定海银元加盖票”)。这批邮票若是保存到现在,早已是价值连城了。至于新中国成立后方名芳先生的去向,钱老也不甚清楚,只是说“他于宁波解放前夕,去了舟山”。宁波是1949 年5 月25 日解放的,说明出身大户人家的方名芳此前又到了当时尚未解放的舟山定海。1949 年8 月和1950 年3 月,定海邮局因政府调整邮资,临时缺少一分和五分邮票,迫不得已曾两度将上海大东二版孙中山像基数邮票改值以应急使用,痴迷集邮的方先生当年购得一批,应该也是在情理之中。由于这批邮票当年使用的时间只有两三天,因此存世量极少,被业界誉为“民国定海珍邮”。而从后来“民国定海珍邮”多在台湾和海外被发现等情况分析,笔者判断,当年,方先生应该是离开了大陆。
但不论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早在1946 年时,方名芳回到了当时归属宁波管辖的定海县,经营家族业务。出于对集邮活动的挚爱,方先生除了继续经营芳记邮票社,还于当年3 月1 日在定海创办了《邮目》邮刊。邮刊规格为16 开,每月1 期,每期4 个版面。刊登在第1 期第4 版的“芳记邮票社通信交换”广告是这样写的:“买卖中外邮票汇罗齐备欢迎函洽,精选混合袋票,近期各种华邮,日满华北纪念,世界各国新邮。永久通信址:宁波德记巷11 号;临时通信址:定海邮箱一号 方名芳。”同时,邮刊还推出了预订业务,在头版报目下的“定报价目”一栏中,刊有如下文字:“零售本期法币一百元,定阅长期请先汇法币五百元,即行登记入册,按期以航印寄奉,如需挂号快递请预付十次寄费(本刊重约二十公分)。存款将完再通知续交新邮九折。”可见,对长期订阅的读者,邮刊还是有优惠的,这也体现了邮刊创办者薄利多销的经营之道。令人惊讶的是,《邮目》邮刊全部采用新闻纸竖排铅印。就是在“文革”后集邮活动复兴时,邮人创办邮刊起先也大都是用蜡纸油印,在20 世纪40 年代的定海能够出版铅印的邮刊,的确十分难得。
然而,身处海岛,在没有多少人集邮,几乎毫无集邮氛围的定海,要办好邮刊还是很艰难的。在《邮目》第2 期(1946 年4 月1 日出版)上刊登的《编者言》中有如下阐述:“近日春雨连绵,苦煞邮人。加之,同人等自甬迁定,筹组事业,致与邮界稍有隔膜。上期本刊勉强敷衍。本期则更未能相像。今虽硬强出版,然其中材料之缺乏,较之沪上著名邮刊几有‘小巫’见‘大巫’之感,使邮友无益,邮界无用,仅同人等所误也。此后尚祈有力读者,为本刊前途计,时赐鸿论以能维持本刊,实企祷也矣!”当然,编者的措辞多含谦逊之意。实际上,邮刊出版后,因为其知识性强,内容丰富,很受邮人的喜爱。这从编者后面的阐述中也可见一斑:“本刊第一期前经匆匆出版后,承各地邮友纷函殷慰,并赐教言。同人等于接获后除分函致谢外,恐有不周,特在此再度敬致谢意。末后,同人等认为邮刊非一个人之邮刊,而为大众之邮刊,敬向爱好本刊邮友,时与拥护。鸿论硕彦时时赐掷,借使本刊得能继续,同人等有厚望焉。”字里行间,都充盈着编者对读者的感激与期待之情。
在《邮目》刚刚创刊的第一、二期中,不乏名家大作。如新月派诗人、散文家、出版家、翻译家邵洵美(笔名:初盦)的《海关第一次大龙票》《海关第二次小龙票》,新光邮票研究会会员钱希清的《关于百城凸版票暗记及纸质》等文章,邮识丰富。除了每期邮刊的第四版都是《芳记邮票社卖品目录》,邮刊上还刊登有集邮家钟笑炉主编的《近代邮刊》和上海黄浦邮票公司、东方邮票公司、北平诚记邮票社、武汉邮票公司等邮票经营单位的广告,也刊登邮友汤麟囿、施文骥、何君侠、钟韵玉、徐星瑛等人的通信地址。可见这份《邮目》邮刊并不仅仅面向宁波、舟山的集邮者,而是与全国各地的邮友相互交流的,档次很高。(www.xing528.com)
查阅《宁波集邮简史》,其上记载:“《邮目》铅印,‘芳记邮票社’出版,主编方名芳,此刊于1946 年3 月1 日出版,5 期后休刊,1948 年复刊,期数连续,先后共出10 期。该刊登载的《伦敦三版加盖国邮小计》《百城凸版国产道林五元的踪迹》(钱希清)、《新省二次航空京版25 分的黑票问题》《中信版作邮票分类初探》等邮文,在苏浙一带颇有影响。”可见,《邮目》邮刊当时在全国邮坛确实有一定的影响力,大城市的集邮者还往往一刊难求。但是由于定海集邮氛围的限制,《邮目》在1946 年7 月1 日出版了第五期后休刊。此后,虽然芳记邮票社还在经营,但《邮目》邮刊暂时中断了。
或许是那份难以割舍的集邮办刊情结使然,两年后的1948 年8 月15 日,方先生创办的这份《邮目》邮刊重新复刊,刊名也套红印刷,使邮刊显得更加庄重、大气。广东籍集邮大家林萍湘(1898—1962)为庆贺《邮目》复刊,特题词“邮闻再播”。当然《邮目》邮刊的售价也出现了变化。比如第九期的零售价是每份一元二角,到第十期就涨至每份五元了;再如在《广告刊例》一栏中,第九期标明“一、让品目录:每期每栏四十元;二、集邮广告:每期每格八元”,仅隔了一个月,到第十期就变成了“一、让品目录:每期每栏二百元;二、集邮广告:每期每格四十元”。邮刊售价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年金圆券已经呈现了大幅度贬值的趋势。
此时,《邮目》的联系地址已经迁回到宁波德记巷11 号,说明方名芳又回到了宁波。他以“敏芳”等为笔名,亲自撰写了不少文章,刊登在自己创办的邮刊上,如《邮目》第九期上的《梅花式七千元改金圆壹角阔窄距的分别法》《漫谈加盖金圆邮票》等文,第十期上的《再谈加盖金圆邮票》等,从中可见方先生学富五车,文笔老到,邮识也十分渊博。
值得关注的是,在《邮目》第九期上还刊出了《邮坛名人简传(一)》,并准备长期连载。“简传第一期”介绍了四位当年国内的邮坛名人,有“誉满全国的钟笑炉”“叱咤风云的陈院生”“煊赫一时的孙君毅”“文驰南北的郭润康”。
1949 年1 月15 日,距离己丑年新春尚有半个月,方名芳特意在当天发行的《邮目》邮刊第十期第一版上刊登了“恭贺新禧并祝集邮进步 方名芳鞠躬”的贺词,表达了邮刊发行人对读者的敬意,上面还刊登了方先生的一张标准像。照片上的方先生看上去眉清目秀,风度儒雅,气质脱俗,不愧为集邮大家。只可惜,由于时局动荡,《邮目》在出版了十期后终于停刊,正式告别了喜爱它的读者。
六十多年前创刊于定海的这份小小邮刊或许名不见经传,迄今知晓它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但它却是甬舟两地集邮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它证明在那段纷扰的岁月里,海岛偏安一隅的悠闲生活为集邮文化发展提供了一块滋润的土壤。
千金易得,一刊难求。如今,想要收集全套十期的《邮目》邮刊已是十分不易了。前些年,在北京邮坛的一次集邮文献拍卖会上,《邮目》邮刊拍出了令人心仪的高价。对邮人而言,已经发黄的《邮目》邮刊就似一壶清香的美酒,随着时光的流逝,甘洌醇厚,历久弥香。
(应磊,就职于舟山广播电视总台。)
(201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