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发展、书风的演变是一种量的积累,质的飞跃。这种质的飞跃,一般是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引起的。故书风往往反映时代的风格、地域的风向。沙孟海就是当代“浙江书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沙孟海早年得到吴昌硕、康有为等指教,其性聪慧,且勤奋异于常人,无论篆隶楷行草,均属北碑雄强一路,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书法以行草书最具特色,尤其善作擘窠大字,知者评为“海内榜书、沙翁第一”。其擘窠榜书气势宏大,点画精到,富有时代感,以气势取胜,且越大越壮观。如1955 年题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匾额每字约1 平方米大。此非胸有浩然之气,不能书也。沙孟海晚年尤精行草书,所作参合钟繇(151—230)、索靖(239—303)、欧阳询(557—641)、颜真卿(709—785)诸家,雄健豪放、气酣势疾、韵味沉厚、结体紧密而神采飞扬。下笔一任天然,力敌千钧,或方或圆,精力弥满,笔力惊绝,雄肆而博大,奇崛而精湛,可谓已臻炉火纯青、人书俱老的艺术化境。沙孟海篆书用笔简洁,方圆并用,金石气与书卷气并存。早年楷书法度森严、刚盛于柔、内美外溢。他独守一隅,澄怀静虑,踏踏实实循着古人的传统,追求正大气象,潜心民族文化的慧海,深究其中三昧,以儒家的中和、道家的自然、佛家的禅定,长养智慧情怀,提升人文气度,潜移默化于书道之中,终于成就了一代巨匠。
在治印方面,沙孟海则取朴拙一路,不专师一家一法。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法篆刻展览,或由专业报刊发表,或被收入书法作品集,或为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收藏,或被碑刻。中国书法是形式单纯、内涵深刻的意象艺术,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形式感。这使得书法理论概括非常抽象且格外艰深。书法除深具书家个人才情外,又与历史、政治、哲学、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浙江省历来重视书法理论研究。南宋书家陈思,临安人(今浙江杭州),理宗时官成忠郎、国史实录兼秘书省搜访,其所著《书苑菁华》(二十卷)是继朱长文(1039—1098)著《墨池编》后又一部影响深远的书法总集。当代书学理论家沙孟海、朱关田、陈振濂等承前启后,领先全国。沙孟海出版书法篆刻集多种,又精于书法印学理论研究,著述宏富。主要有《近三百年的书学》 《印学概述》 《谈秦印》《谈巴慰祖父子印谱》《碑与帖》《沙村印话》《书法上的几个问题》《我的学书经历与体会》《海岳名言注释》《印学形成的几个阶段》《略论两晋南北朝隋代的书法》《古代执笔法初探》《印学史》《中国书法史图录》《沙孟海论书丛稿》等。其中1928年所著《近三百年的书学》《印学概述》为中国最早的较有系统的书法篆刻简史,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学术贡献。(www.xing528.com)
沙孟海篆刻
沙孟海在书法史中的地位是以其书法篆刻艺术和学术著作开宗立派而确立的,他在20 世纪中国书坛上堪称“泰斗”,与齐白石(1864—1957)、于右任(1878—1964)、黄宾虹(1864—1955)、张大千(1899—1983)、郭沫若(1892—1978)、启功(1914—2005)等众多书法大家齐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